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33页 |
第一节 硝基呋喃醛药物概述 | 第14-19页 |
第二节 药残检测方法简介 | 第19-28页 |
·仪器检测法 | 第19-22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19-21页 |
·气质和液质联用技术法 | 第21-22页 |
·微生物法 | 第22-23页 |
·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| 第23-28页 |
·免疫分析法基本原理 | 第23页 |
·ELISA特点和一般步骤 | 第23-25页 |
·结合化学发光分析的酶联免疫法的一般步骤 | 第25-26页 |
·硝基呋喃醛等药物的酶联免疫检测现状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制备抗体的方法简介 | 第28-32页 |
·免疫原的制备 | 第28-30页 |
·载体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·免疫原的连接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免疫原的鉴定方法 | 第30页 |
·抗体的制备 | 第30-32页 |
·抗体的种类 | 第30-31页 |
·抗体的制备方法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本文的目的、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5-硝基-2-呋喃醛免疫吸附检测法的研究 | 第33-49页 |
第一节 实验材料 | 第33-35页 |
·实验试剂及实验耗材 | 第33-3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4-35页 |
·主要缓冲液和溶液的配制 | 第35页 |
第二节 硝基呋喃醛偶联物的制备 | 第35-39页 |
·5-硝基-2-呋喃醛免疫原的制备 | 第35-39页 |
·5-硝基-2-呋喃醛衍生物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·5-硝基-2-呋喃醛免疫原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·5-硝基-2-呋喃醛包被抗原的合成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硝基呋喃醛多克隆抗体制备 | 第39-42页 |
·免疫动物过程 | 第39-41页 |
·选择免疫动物 | 第39页 |
·免疫过程 | 第39页 |
·佐剂的应用 | 第39-41页 |
·硝基呋喃醛抗血清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·器械灭菌 | 第41页 |
·采血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抗血清的纯化和冻存 | 第42页 |
·饱和硫酸铵纯化 | 第42页 |
·抗血清的冻存 | 第42页 |
第四节 硝基呋喃醛抗体的检测 | 第42-44页 |
·抗体的效价检测 | 第42-44页 |
·方阵法优选多克隆抗体最佳测定浓度 | 第42-43页 |
·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多抗效价 | 第43-44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| 第44页 |
·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多克隆抗体灵敏性 | 第44页 |
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9页 |
·硝基呋喃醛免疫原的鉴定 | 第44-46页 |
·载体蛋白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·5-硝基-2-呋喃醛免疫原的鉴定 | 第45-46页 |
·抗体和检测方法的结果讨论 | 第46-48页 |
·影响ELISA检测的因素 | 第46-47页 |
·硝基呋喃醛抗体的效价 | 第47页 |
·硝基呋喃醛抗体的灵敏度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氯丙嗪酶联免疫检测法的研究 | 第49-69页 |
第一节 实验材料 | 第49-52页 |
·实验试剂及实验耗材 | 第49-50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50-51页 |
·主要缓冲液和溶液的配制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氯丙嗪偶联物的制备 | 第52-54页 |
·氯丙嗪免疫原的制备 | 第52-54页 |
·半抗原的合成 | 第52-53页 |
·免疫原的合成 | 第53页 |
·包被抗原的合成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氯丙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54-59页 |
·免疫动物过程 | 第54-55页 |
·抗体的制备 | 第55-58页 |
·器械灭菌 | 第55页 |
·采血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细胞融合 | 第56-58页 |
·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| 第58-59页 |
·细胞冻存 | 第58-59页 |
·细胞复苏 | 第59页 |
第四节 氯丙嗪抗体的检测 | 第59-61页 |
·抗体的效价检测 | 第59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| 第59页 |
·氯丙嗪抗体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·氯丙嗪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检测 | 第60-61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60页 |
·生物基质的影响 | 第60页 |
·动物组织样品的优选 | 第60-61页 |
·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| 第61页 |
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9页 |
·氯丙嗪免疫原的讨论 | 第61-62页 |
·氯丙嗪抗体的检测结果讨论 | 第62-68页 |
·氯丙嗪抗体效价的检测 | 第62页 |
·氯丙嗪抗体灵敏度的检测 | 第62-63页 |
·氯丙嗪抗体交叉反应率的检测 | 第63-64页 |
·回收率的测定 | 第64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四章 沙丁胺醇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| 第69-92页 |
第一节 实验材料 | 第69-71页 |
·实验试剂及实验耗材 | 第69-70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70-71页 |
·主要缓冲液和溶液的配制 | 第71页 |
第二节 沙丁胺醇偶联物的制备 | 第71-74页 |
·沙丁胺醇免疫原的制备 | 第71-74页 |
·对氨基苯甲酸法合成免疫原 | 第71-72页 |
·对氨基苯甲酸法合成包被抗原 | 第72-73页 |
·合成盐酸克伦特罗包被抗原 | 第73-74页 |
第三节 沙丁胺醇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74-76页 |
·免疫动物过程 | 第74-76页 |
·选择免疫动物 | 第74页 |
·免疫过程 | 第74页 |
·佐剂的应用 | 第74-76页 |
·沙丁胺醇抗血清的制备 | 第76页 |
第四节 沙丁胺醇抗体的检测 | 第76-79页 |
·方阵法优选抗体浓度 | 第76-77页 |
·抗体的效价检测 | 第77页 |
·抗体的特异性检测 | 第77页 |
·沙丁胺醇抗体交叉反应率的测定 | 第77-78页 |
·沙丁胺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检测 | 第78-79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78页 |
·生物基质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·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 | 第79页 |
第五节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92页 |
·沙丁胺醇偶联物的讨论 | 第79-81页 |
·沙丁胺醇免疫原的鉴定 | 第79-80页 |
·沙丁胺醇包被抗原的鉴定 | 第80-81页 |
·发光条件的探索 | 第81-85页 |
·发光增强剂的选择 | 第81-83页 |
·体系酸碱度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·Tween20浓度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·沙丁胺醇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结果讨论 | 第85-91页 |
·沙丁胺醇抗体效价的发光检测 | 第85页 |
·沙丁胺醇抗体灵敏度的发光检测 | 第85-87页 |
·化学发光ELISA法与普通ELISA法的灵敏度比较 | 第87-88页 |
·沙丁胺醇抗体交叉反应率的发光检测 | 第88-89页 |
·化学发光法检测沙丁胺醇回收率 | 第89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92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本人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| 第105-10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