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红粘土工程分类及土质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 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 
| 第一章 绪论 | 第9-15页 | 
| ·红粘土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| 第9-12页 | 
| ·红粘土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 
| ·选题依据 | 第12页 | 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 
| ·土质分类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 
| ·红粘土工程分类的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 
| ·红粘土工程分类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 
| ·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 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 
| ·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 
| 第二章 红粘土的基本特征 | 第15-30页 | 
| ·红粘土的分布和形成时代 | 第15-16页 | 
| ·红粘土的分布 | 第15-16页 | 
| ·红粘土的成土时代 | 第16页 | 
| ·红粘土与母岩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 
| ·红粘土的成因 | 第17-19页 | 
| ·红粘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 | 第19-26页 | 
| ·红粘土矿物颗粒的细分散性 | 第19-20页 | 
| ·红粘土矿物颗粒在天然状态下的"假粉性" | 第20-21页 | 
| ·红粘土主要矿物成分种类 | 第21-25页 | 
| ·红粘土的微观结构与成层性 | 第25-26页 | 
| ·红粘土的岩土工程基本特征 | 第26-30页 | 
| ·红粘土野外剖面特征 | 第26页 | 
| ·红粘土的物理力学特征 | 第26页 | 
| ·红粘土的胶凝性和超固结性 | 第26-30页 | 
| 第三章 土的工程分类体系和标准 | 第30-35页 | 
| ·常用的分类体系和标准 | 第30-31页 | 
| ·国际常用的分类体系和标准 | 第30页 | 
| ·国内常用的分类体系和标准 | 第30-31页 | 
| ·土质分类概述 | 第31-32页 | 
| ·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| 第31页 | 
| ·土的国内外分类简述 | 第31-32页 | 
| ·红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| 第32-35页 | 
| ·红土概述 | 第32-33页 | 
| ·红土的主要工程地质分类方法 | 第33页 | 
| ·红土与红粘土 | 第33-35页 | 
| 第四章 红粘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| 第35-60页 | 
| ·红粘土的工程分类方案 | 第35-36页 | 
| ·红粘土现行工程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 
| ·红粘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| 第38-41页 | 
| ·关于红粘土工程分类指标测试方法的讨论 | 第41-48页 | 
| ·界限含水量指标测试方法 | 第41-45页 | 
| ·颗粒分析试验 | 第45-47页 | 
| ·自由膨胀率试验 | 第47-48页 | 
| ·各类红粘土的土性研究 | 第48-60页 | 
| ·一般红粘土 | 第48-50页 | 
| ·次生红粘土 | 第50-51页 | 
| ·胀缩性红粘土 | 第51-54页 | 
| ·软弱红粘土 | 第54-57页 | 
| ·混合型红粘土 | 第57-60页 | 
| 第五章 红粘土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| 第60-66页 | 
| ·红粘土工程性质测试方法 | 第60-61页 | 
| ·红粘土的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 | 第61-62页 | 
| ·碳酸盐岩地区环境概况 | 第61页 | 
| ·红粘土地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 | 第61-62页 | 
| ·红粘土地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 | 第62页 | 
| ·胀缩红粘土土体胀缩变形及危害 | 第62-64页 | 
| ·地基土胀缩变形引起建筑物的变形和开裂 | 第62-63页 | 
| ·地基土的胀缩变形引起基坑的变形利破坏 | 第63页 | 
| ·胀缩红粘土的胀缩变形引起边坡的变形和失稳 | 第63-64页 | 
| ·胀缩红粘土危害防治措施 | 第64页 | 
| ·软弱红粘土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| 第64-66页 | 
| ·软弱红粘土引起边坡(基坑)的变形和失稳 | 第64-65页 | 
| ·土洞及地面塌陷问题及防治 | 第65-66页 | 
| 第六章 结论及展望 | 第66-68页 | 
| ·结论 | 第66-67页 | 
| ·红粘土工程分类研究展望 | 第67-68页 | 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 
| 附录 | 第72-73页 | 
| 图版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