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导言 | 第10-14页 |
第1 章 品格证据概述 | 第14-24页 |
·品格证据及其运用的有关理论 | 第14-17页 |
·品格证据的历史渊源 | 第14-15页 |
·品格证据的基本含义 | 第15-16页 |
·品格证据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品格证据与审理刑事案件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·犯罪学的观点 | 第17-18页 |
·心理学的观点 | 第18-19页 |
·法理学的观点 | 第19页 |
·政治学的观点 | 第19页 |
·社会学的观点 | 第19-20页 |
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运用品格证据的原则 | 第20-23页 |
·“双向保护”原则 | 第20-21页 |
·全面调查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教育优先原则 | 第22-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2 章 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中的运用 | 第24-34页 |
·国外运用品格证据的立法与实践 | 第24-28页 |
·日本 | 第25-26页 |
·德国 | 第26-27页 |
·法国 | 第27页 |
·美国 | 第27页 |
·英国 | 第27-28页 |
·在未成年人暂缓起诉中运用品格证据的制度设计 | 第28-32页 |
·对象条件 | 第28页 |
·罪刑条件 | 第28-29页 |
·适用程序 | 第29页 |
·品格证据的调查措施 | 第29-30页 |
·考察的内容及期限 | 第30-31页 |
·适用效力 | 第31页 |
·撤销条件 | 第31-32页 |
·在暂缓起诉中运用品格证据之制约机制 | 第32-33页 |
·内部制约 | 第32页 |
·外部制约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 章 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中的运用 | 第34-44页 |
·我国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遇到的质疑与肯定 | 第35-37页 |
·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遇到的质疑 | 第35-36页 |
·未成年人暂缓判决制度得到的肯定 | 第36-37页 |
·品格证据与定罪具有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| 第37-40页 |
·国外的有关研究 | 第37-38页 |
·国内的有关研究 | 第38-40页 |
·品格证据在暂缓判决制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0-43页 |
·严格掌握适用对象 | 第40-41页 |
·着重开展考察帮教工作 | 第41-42页 |
·规范运作程序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 章 品格证据在未成年被告人量刑中的运用 | 第44-54页 |
·品格证据与量刑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人身危险性需要品格证据证明 | 第45-46页 |
·实现刑罚个别化应考察品格证据 | 第46页 |
·各国刑法规定在量刑时应考察品格证据 | 第46-47页 |
·我国在未成年被告人量刑中运用品格证据的理由 | 第47-50页 |
·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来看 | 第47-48页 |
·从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政策、法规来看 | 第48-49页 |
·从国外未成年人刑事立法来看 | 第49-50页 |
·完善我国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 | 第50-53页 |
·对美国的审前服务与缓刑机构设置的介绍 | 第51页 |
·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的机构与人员 | 第51-52页 |
·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属性 | 第52页 |
·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的方式和程序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 章 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中的运用 | 第54-67页 |
·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及其利弊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| 第54-55页 |
·恢复性司法的利弊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我国设立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必要性 | 第56-59页 |
·我国设立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障碍 | 第56-57页 |
·我国设立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理由 | 第57-59页 |
·品格证据在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59-66页 |
·适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前提 | 第59-60页 |
·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案件范围 | 第60页 |
·适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阶段 | 第60-62页 |
·调解机构的设置及调解人员的素质要求 | 第62-63页 |
·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的调查主体及程序设计 | 第63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