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10页 |
| 一、研究的内容 | 第7页 |
| 二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7页 |
| 三、创新点 | 第7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7-8页 |
| 五、研究内容的现状 | 第8-9页 |
| 六、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基弗综合绘画艺术成因的时代性 | 第10-16页 |
| 一、基弗与新表现主义艺术团体 | 第10-12页 |
| 二、艺术实现手法对基弗的影响 | 第12-16页 |
| (一) 源于立体主义绘画的材料介入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博伊于斯的“物性”启发 | 第13-16页 |
| 第二章 基弗创作母题的特点 | 第16-21页 |
| 一、基弗绘画创作母题的阶段性 | 第16-21页 |
| (一) 记忆的荒原(1970——1980)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诗意的赞颂(1980——1990) | 第17-18页 |
| (三) 宏大的天问(1990——2003) | 第18-21页 |
| 第三章 基弗艺术实体与意义的契合 | 第21-37页 |
| 一、架上绘画符号借助材料的表现 | 第21-28页 |
| (一) 材料表现的共性——“材质感” | 第21-24页 |
| (二) 基弗与塔皮埃斯的材料实践的“符号化” | 第24-26页 |
| (三) 基弗使用材料传达的“空间的艺术” | 第26-28页 |
| 二、符号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 | 第28-37页 |
| (一) 观念的符号转换——基弗、丢勒《忧郁》的关系 | 第28-31页 |
| (二) 观念承载的意义联想 | 第31-37页 |
| 1、悲剧的信仰 | 第31-33页 |
| 2、冷峻的基调 | 第33-34页 |
| 3、记忆的力量 | 第34-37页 |
| 第四章 基弗综合艺术的现实样本 | 第37-43页 |
| 一、基弗综合艺术的再发展 | 第37-41页 |
| (一) 基弗艺术的“综合”意义 | 第37-39页 |
| (二) 基弗艺术之“道”——天人合一 | 第39-41页 |
| 二、基弗与同时代艺术家 | 第41-43页 |
| 结语 | 第43-44页 |
| 附录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作品入选及论文发表情况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