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“制造符号的人”与“制造工具的人” | 第11-16页 |
第一节 卡西尔哲学中“符号”的内涵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“工具”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三节 基于符号和工具的人性本质比较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人的符号能力客观化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| 第16-29页 |
第一节 符号能力客观化之一:神话——最原始的符号形式 | 第17-21页 |
第二节 符号能力客观化之二:语言——最典型的符号系统 | 第21-25页 |
第三节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艺术直观世界与艺术掌握世界(一):作为一种符号形式能力的艺术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:“摹仿论”与“表现论”——艺术中的“拟声”与“感叹”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逻辑的分析——艺术作为一种“想象的逻辑”和“直观的形式” | 第31-34页 |
第三节 创作过程的研究——艺术符号的传达与建构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艺术直观世界与艺术掌握世界(二):作为一种掌握世界方式的艺术 | 第37-41页 |
第一节 不自觉的艺术对世界的掌握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独立的艺术对世界的掌握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多视角的理论比较 | 第41-46页 |
第一节 共同的积极作用与功能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相异的理论面貌与内涵 | 第43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