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序 | 第8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16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13-15页 |
·政府投资项目市场定位 | 第13-14页 |
·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出现的问题 | 第14页 |
·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“正效应”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| 第16-21页 |
·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| 第16-19页 |
·单一投资主体格局下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| 第16-17页 |
·多元化政府投资主体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| 第17-19页 |
·我国原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9-20页 |
·业主模糊责任不清 | 第19页 |
·一次性性管理机构的弊端 | 第19页 |
·法人责任制仍未摆脱所有者代表缺位 | 第19-20页 |
·临时性管理机构的隐忧 | 第20页 |
·代建制通过建设工程的专业化管理为投资主体“补位 | 第20-21页 |
3 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的“代建制”管理 | 第21-31页 |
·“代建制”在发达国家、地区的发展状况 | 第21-22页 |
·“代建制”项目管理源于政府采购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| 第21页 |
·代建制从制度上抑制贪污腐败现象 | 第21-22页 |
·代建制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| 第22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“代建制”的比较 | 第22-26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代建制特点和实施情况的对比 | 第22-24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法律监管的对比 | 第24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对比 | 第24-25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承包商资质管理对比 | 第25-26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专业人士制度对比 | 第26页 |
·发达国家、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以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 | 第26-27页 |
·对政府投资工程实行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 | 第27页 |
·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强调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| 第27页 |
·机构之间权力、责任匹配,相互之间制约 | 第27-28页 |
·接受各方严格的监督 | 第28页 |
·依靠专业人士和中介组织 | 第28页 |
·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启示 | 第28-31页 |
·强化政府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管理职能 | 第28-29页 |
·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法律制度 | 第29页 |
·建立机构间权力、制度的互相制约的制度 | 第29页 |
·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透明度 | 第29页 |
·培养和发展具有技术实践能力的专业中介机构 | 第29页 |
·建立健全项目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| 第29页 |
·实施承包商资质管理制度 | 第29-31页 |
4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实践 | 第31-45页 |
·代建制的提出 | 第31-32页 |
·代建制的雏形─鲁布格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实施 | 第31页 |
·国内代建制试点探索 | 第31页 |
·国务院出台《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》 | 第31-32页 |
·代建制与一般性项目管理的区别 | 第32页 |
·代建制的运行机制 | 第32-33页 |
·过程机制 | 第32-33页 |
·激励机制 | 第33页 |
·约束机制 | 第33页 |
·代建制的操作模式 | 第33-35页 |
·全过程代建模式 | 第34页 |
·两阶段代建模式 | 第34页 |
·联合代建模式 | 第34-35页 |
·国内典型的代建制模式 | 第35-41页 |
·上海“委托代理合同”模式 | 第35-36页 |
·深圳“指定代理合同”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北京“三方代建合同”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国内主要代建制模式的比较 | 第38-40页 |
·对国内代建模式的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国内代建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| 第41页 |
·实例分析:上海市大连路隧道工程代建制的成功实施 | 第41-45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41-42页 |
·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在大连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| 第42页 |
·大连路工程中代建制项目管理机构的建立 | 第42-43页 |
·政府监管作用的高效运行 | 第43页 |
·代建制项目管理在大连路隧道工程的应用效果 | 第43-45页 |
5 代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 | 第45-51页 |
·代建制实践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| 第45页 |
·实例研究:国家物资储备局安全改造工程代建制实施状况的预测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对代建制实践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代建人的责任和收益间的不匹配 | 第46-47页 |
·高比例履约保证金导致风险偏大 | 第47页 |
·初步设计文件深度不够 | 第47页 |
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47-48页 |
·完善代建制度的建议 | 第48-51页 |
·完善代建制的法律法规 | 第48页 |
·政府建立多部门协调合作机制“绿色通道” | 第48-49页 |
·加强代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| 第49页 |
·提高代建取费,并对代建人给予节余奖励 | 第49页 |
·建立科学动态的履约保函制度 | 第49页 |
·丰富和发展现有的代建模式 | 第49-50页 |
·培育专业性、综合性工程管理企业 | 第50-51页 |
6 深化推行代建制的探讨 | 第51-56页 |
·积极推广代建项目全过程代建模式 | 第51页 |
·实施代建制的目的 | 第51页 |
·全过程代建制模式使投资控制更为有效 | 第51页 |
·推广全过程代建模式,加速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 | 第51页 |
·基于信任基础上代建单位的选择 | 第51-53页 |
·信任机制的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基于信任关系建立的保证措施 | 第52页 |
·项目的剩余索取权配置 | 第52页 |
·通过资格管理与资信管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| 第52-53页 |
·代建项目应考虑风险激励、分担原则 | 第53-55页 |
·过长信息链导致代建项目信息不对称 | 第53-54页 |
·项目风险分担的黄金原则 | 第54页 |
·项目所有权配置伴随着风险的转移及其分担 | 第54页 |
·政府采用激励功能的风险分担原则 | 第54-55页 |
·代建单位代建费的合理取定 | 第55-56页 |
·代建取费在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到代建管理的特性 | 第55页 |
·关于代建取费的改进设想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8-60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