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输配电工程、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--理论与分析论文--电力系统规划论文

通州供电公司配网规划及配网自动化解决方案

摘要第1页
ABSTRACT第4-8页
第一章 引言第8-1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9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动向第9-10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0-11页
第二章 通州区中压配电网现状分析第11-21页
   ·通州区中压配电网的电源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·35kV 及以上变电站基本情况第11-13页
     ·各变电站出线间隔及其利用情况第13-14页
   ·通州区中压配电网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·线路长度截面第14页
     ·线路所带配变容量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线路负载情况第15-17页
     ·重要用户统计第17-18页
   ·电力管线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第18页
   ·通州区中压配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8-21页
第三章负荷预测第21-28页
   ·通州区负荷历史特性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·通州区全社会用电量预测第22页
   ·通州区电力负荷预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空间负荷预测第22-24页
     ·曲线拟合预测第24-25页
   ·高压用户的负荷预测第25-26页
   ·新增配网电源点及其供电区域的划分第26页
   ·小结第26-28页
第四章配电网结构规划第28-37页
   ·马驹桥镇中心区(小城镇改造)第28-30页
   ·国家环保产业园区(工业园区)第30-31页
   ·通州区新城配电网规划第31-34页
     ·通州新城人口现状和用地情况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  ·通州新城电网情况及负荷情况第32页
     ·通州新城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通州新城电缆网规划第33-34页
   ·通州区中压配电网建设规划及工程量汇总第34-37页
     ·新增负荷的计算第34页
     ·新增配电变压器台数估算第34页
     ·通州区可利用出线间隔情况和新增出线情况第34页
     ·通州区沟道和管井建设规划及规模估算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新增开闭站规模估算第35页
     ·现状中压配电网改造工程估算第35页
     ·重要用户改造工程估算第35页
     ·架空入地线路改造工程估算第35-36页
     ·配电网自动化工程估算第36页
     ·分年度工程量汇总第36-37页
第五章 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第37-40页
   ·线损指标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·2004 年线损现状第37页
     ·主要降损措施第37页
   ·电压降指标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·供电可靠性分析第38-40页
第六章 配电自动化规划第40-70页
   ·通州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整体设计思路第40-46页
     ·通州卫星城10kV 配网线路概况第40-41页
     ·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原则第41页
     ·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设计目标第41-42页
     ·配电自动化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及实施步骤第42-43页
     ·通州配电自动化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第43-45页
     ·通州卫星城本期工程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范围第45页
     ·通州供电公司配电自动化系统远期规划第45-46页
   ·馈线自动化系统第46-53页
     ·架空线路的馈线自动化第46-50页
     ·地缆线路的馈线自动化第50-53页
   ·通信系统设计第53-58页
     ·通信系统整体设计思路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各类终端到子站的通信方式及实施方案第54-57页
     ·终端与子站的通信本期工程推荐方案第57页
     ·子站与主站之间通信第57-58页
   ·配电子站系统设计第58-60页
     ·配电子站技术特点第58-60页
     ·配电子站的通信接口第60页
   ·配电自动化主站结构设计第60-62页
     ·主站系统网络设计方案第60-61页
     ·硬件结构设计方案第61页
     ·软件结构设计方案第61-62页
   ·基于通州供电公司配网设计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第62-67页
     ·实现基于AM/FM/GIS 一体化设计的配电SCADA 功能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故障处理和负荷转移决策功能第63-64页
     ·配电网在线维护功能第64页
     ·调度员在线仿真培训功能第64-65页
     ·配电网专用AM/FM/GIS 功能第65页
     ·高级应用功能第65-66页
     ·配电WEB 浏览功能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与其他系统接口的方案第67页
   ·实施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第67-70页
     ·社会效益分析第68页
     ·经济效益分析第68-70页
第七章 结论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4页
致谢第74-75页
附录第75-86页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论严复的开民智思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