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研究的问题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缘起 | 第11-13页 |
三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3页 |
四、相关文献及研究动态 | 第13-15页 |
五、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9页 |
六、调查地点与调查对象 | 第19-20页 |
七、论文关键概念解释 | 第20-21页 |
上篇 行为层面的描述 | 第21-106页 |
第一章 地域认同与维吾尔文化的多元、异质性 | 第22-32页 |
第一节 维吾尔族地域认同现状 | 第22-26页 |
一、北疆与南疆 | 第23页 |
二、乌鲁木齐维吾尔社会的地域认同 | 第23-24页 |
三、不同文化区域的划分 | 第24-25页 |
四、传统绿洲地域认同对现代行政划分地域认同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地域认同的根源:维吾尔文化的多元异质性 | 第26-30页 |
一、对维吾尔文化多元异质性的认识与思考 | 第26-27页 |
二、关于多元宗教信仰的一些思考 | 第27-30页 |
第三节 对阿图什地域的认知 | 第30-32页 |
一、阿图什的自然地理与人口经济 | 第30-31页 |
二、阿图什的历史概况 | 第31-32页 |
第二章 "他者"眼中的"我" | 第32-37页 |
第一节 普通人的观点: | 第32页 |
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观点 | 第32-37页 |
第三章 观念中的我 | 第37-58页 |
第一节 "我"的地域观:"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阿图什人?"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"我"是什么样的人——观念中的我 | 第38-52页 |
第三节 "我"与"乌鲁木齐人"的同与异 | 第52-57页 |
第四节 对"观念中的我"的梳理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"单位"社会内的地域认同关系 | 第58-68页 |
第一节 "yigit bexi"(仪式主持人)"视野"中的"各地人" | 第58-63页 |
第二节 单位内的同乡关系网络及社会交往活动 | 第63-68页 |
第五章 高校大学生当中的地域认同 | 第68-71页 |
第一节 同乡大学生当中获得尊重的人 | 第69页 |
第二节 同乡"老大"的产生 | 第69-70页 |
第三节 大学生回到社会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知识分子的地域认同 | 第71-75页 |
第一节 什么样的人得到尊重? | 第71-72页 |
第二节 研究者视角中有关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"历史背景" | 第72-73页 |
第三节 阿图什籍知识分子担当的"使命" | 第73-75页 |
第七章 领导干部阶层的地域认同 | 第75-81页 |
第八章 文艺界的同乡认同 | 第81-84页 |
第一节 《游阿图什》活动所引发的地域认同 | 第81-82页 |
第二节 《阿图什的麦西莱埔》和《游阿图什》一些主要内容 | 第82页 |
第三节 由地域认同到民族认同的升华——《诺若孜在阿图什》 | 第82页 |
第四节 文艺界的个人活动 | 第82-83页 |
第五节 简单的思考: | 第83-84页 |
第九章 阿图什商人及其地域认同 | 第84-95页 |
第一节 阿图什商人何时来到乌鲁木齐市 | 第84页 |
第二节 阿图什商人在乌鲁木齐的"居住格局" | 第84-85页 |
第三节 阿图什商人从事的行业 | 第85页 |
第四节 商人的合伙人及雇佣者 | 第85页 |
第五节 商人之间的茶 | 第85-86页 |
第六节 商人之间的相互提携(互惠) | 第86-87页 |
第七节 商人间的"mrassiye"(经济协调) | 第87-88页 |
第八节 商人的捐助活动 | 第88-95页 |
第十章 阿图什人的婚姻观 | 第95-100页 |
第十一章 阿图什人在乌鲁木齐开办的企业 | 第100-106页 |
第一节 企业家克力木阿图什 | 第100-103页 |
第二节 新疆伊合拉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节 乌鲁木齐安淇拉商贸有限公司 | 第104-106页 |
下篇 社会事实——"观念"的缔造者先于"我"的"社会事实"——探求地域认同观念产生的根本 | 第106-137页 |
第一章 文化十字路口——阿图什的历史文本与地域 | 第109-114页 |
第一节 阿图什人的历史遗产 | 第109-110页 |
第二节 阿图什的历史文本 | 第110-112页 |
第三节 阿图什的地域——文化十字路口 | 第112-114页 |
一、古代商道上的阿图什 | 第112-113页 |
二、多元文明的见证 | 第113-114页 |
第二章 离开本土——恶劣的生境导致的生存欲念 | 第114-118页 |
第一节 阿图什历史上的"天灾与人祸" | 第114-117页 |
第二节 阿图什人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事? | 第117-118页 |
第三章 与"他"者的互动——地域文化的制造与再制造 | 第118-128页 |
村落的边界 | 第118-119页 |
第一节 社会行为与社会"标签" | 第119页 |
第二节 村落间的竞技——增进村落认同建构 | 第119-120页 |
第三节 村落内婚制 | 第120页 |
第四节 村落间的资源冲突与冲突的波及面 | 第120-121页 |
第五节 村落之间不同的方言与习俗——祖源的不同 | 第121页 |
第六节 村落中的血源关系 | 第121-122页 |
第七节 村落内的济贫助困行为 | 第122-124页 |
第八节 阿图什人的育子方式 | 第124-128页 |
第四章 社会交往何以可能 | 第128-133页 |
第一节 社会交往何以可能 | 第128-129页 |
第二节 以村落为"核心"的社会交往 | 第129-131页 |
第三节 "ademgerqilik"(做人)与维吾尔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 | 第131-133页 |
第五章 最后的思考 | 第133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1页 |
附录 | 第141-154页 |
一、访谈大纲及问卷 | 第141-144页 |
二、访谈人一览表 | 第144-146页 |
三、维吾尔语字母表 | 第146-147页 |
四、阿图什村落分布地图 | 第147-149页 |
五、乌鲁木齐市阿图什人开办的企业、饭店等经济实体 | 第149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54-157页 |
后记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