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序言 | 第7-13页 |
| 第一章 本质功能论 | 第13-22页 |
| 一、发生发展:削平深度模式,追求“平面化” | 第13-15页 |
| 二、存在方式:从“纵向进化”到“横向发展” | 第15-18页 |
| 三、意识形态功能 | 第18-22页 |
| 第二章 作者创作论 | 第22-32页 |
| 一、“主体的死亡” | 第22-26页 |
| 二、“作者之死” | 第26-32页 |
| 第三章 文本理论 | 第32-40页 |
| 一、对象:从作品到文本 | 第32-36页 |
| 二、方法:互文性 | 第36-40页 |
| 第四章 接受理论 | 第40-48页 |
| 一、接受模式:从作者—读者到文本—读者 | 第40-43页 |
| 二、研究对象:读者 | 第43-45页 |
| 三、观念:场域观念 | 第45-46页 |
| 四、方法:“共鸣” | 第46-48页 |
| 结语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