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4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5-39页 |
| ·煤中矿物质的空间分布及其转化机理 | 第16-20页 |
| ·亚微米颗粒(PM1)的形成 | 第20-31页 |
| ·残灰颗粒的形成 | 第31-37页 |
| ·电厂颗粒物的形成与排放 | 第37-39页 |
| ·本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| 第39-40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0-42页 |
| 2 基于 Al 元素粒径分布的颗粒物模态识别 | 第42-74页 |
| ·引言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验方案及样品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实验系统 | 第43-45页 |
| ·煤种选择及基本特性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工况及过程 | 第46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特征 | 第47-49页 |
| ·基于 Al 元素粒径分布的颗粒物模态识别理论基础 | 第49-50页 |
| ·基于 Al 元素粒径分布的颗粒物模态特征 | 第50-52页 |
| ·基于 Al 元素粒径分布颗粒物模态识别方法的合理性验证 | 第52-70页 |
| ·燃煤颗粒物中间模态的普遍性 | 第52-54页 |
| ·超细模态的形成机理 | 第54-59页 |
| ·粗模态的形成机理 | 第59-63页 |
| ·中间模态的形成机理 | 第63-67页 |
| ·颗粒物模态识别方法合理性的直接证据 | 第67-70页 |
| ·燃煤锅炉颗粒物的模态识别 | 第70-72页 |
| ·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3 中间模态颗粒物的形成机理 | 第74-111页 |
| ·引言 | 第74-75页 |
| ·实验过程及样品表征 | 第75-79页 |
| ·物理筛分 | 第75-76页 |
| ·密度分级 | 第76-77页 |
| ·实验系统及实验工况 | 第77-78页 |
| ·样品表征 | 第78-79页 |
| ·颗粒物的形成模态特征 | 第79-82页 |
| ·煤焦破碎与颗粒物形成的模拟研究 | 第82-88页 |
| ·破碎模型的建立 | 第83-85页 |
| ·煤焦破碎对颗粒物形成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| ·煤粒破碎与中间模态颗粒物的形成 | 第88-98页 |
| ·煤中细小颗粒与中间模态颗粒物的形成 | 第98-103页 |
| ·煤中外在矿物与中间模态颗粒物的形成 | 第103-10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| 4 颗粒物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11-133页 |
| ·引言 | 第111页 |
| ·实验条件与样品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| ·颗粒物的模态 | 第112-115页 |
| ·燃烧温度的影响 | 第115-124页 |
| ·N_2:O_2 = 4:1 | 第115-121页 |
| ·N_2:O_2 = 1:1 | 第121-124页 |
| ·氧含量的影响 | 第124-126页 |
| ·煤粉粒径的影响 | 第126-1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| 5 基于逐粒统计分析技术的颗粒物形成机理定量研究 | 第133-164页 |
| ·引言 | 第133-135页 |
| ·实验过程及CCSEM 分析 | 第135-138页 |
| ·样品的制备 | 第135页 |
| ·CCSEM 样品准备 | 第135页 |
| ·CCSEM 分析过程 | 第135-136页 |
| ·CCSEM 数据处理 | 第136-138页 |
| ·煤中矿物含量与空间分布的非均一性 | 第138-142页 |
| ·煤中矿物粒径分布的非均一性 | 第142-144页 |
| ·矿物的物理转化与颗粒物的形成 | 第144-147页 |
| ·矿物的化学转化与颗粒物的形成 | 第147-155页 |
| ·主要元素的燃烧转化与颗粒物的形成 | 第155-1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2-164页 |
| 6 总结与建议 | 第164-167页 |
| ·总结 | 第164-165页 |
| ·建议 | 第165-167页 |
| 致谢 | 第167-1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9-200页 |
|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期刊论文 | 第200-202页 |
|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会议论文 | 第202-203页 |
|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明专利 | 第203-204页 |
|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| 第204-205页 |
|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205-206页 |
| 附录6 基于博士研究工作获得的项目 | 第2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