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北中部盐岩对生烃的影响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4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2-14页 |
| ·科学意义 | 第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4-22页 |
| ·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5页 |
| ·现今构造格局 | 第15-17页 |
| ·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与沉积史 | 第17-18页 |
| ·早古生代华北陆缘海盆地 | 第17页 |
| ·加里东至海西早期华北陆块整体抬升 | 第17页 |
| ·中晚石炭世~二叠系早期华北滨浅海盆地 | 第17-18页 |
| ·二叠纪~中三叠世华北内陆盆地 | 第18页 |
| ·印支~燕山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 | 第18页 |
| ·喜山期最终形成现今构造面貌 | 第18页 |
| ·奥陶系盆地类型与演化 | 第18-22页 |
| ·中央古隆起的形成 | 第19-20页 |
| ·古隆起西南侧克拉通边缘坳陷 | 第20页 |
| ·古隆起北东部的克拉通内坳陷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| 第22-28页 |
| ·样品采集 | 第22-23页 |
| ·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3-28页 |
| ·有机岩石学研究 | 第23-24页 |
| ·有机抽提用索氏抽提法 | 第24页 |
| ·族组分分离 | 第24页 |
| ·色谱-质谱 | 第24-26页 |
| ·微量元素 | 第26-27页 |
| ·H、C、N 的测试分析 | 第27页 |
| ·模拟实验 | 第27-28页 |
| 第4章 成烃演化特征和成烃模式 | 第28-38页 |
| ·盐岩地区成烃模式 | 第28-32页 |
| ·热解降解 | 第28-30页 |
| ·低熟油气的涵义 | 第30页 |
| ·低成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0页 |
| ·低熟油气形成机理 | 第30-32页 |
| ·研究区内成烃特征 | 第32-38页 |
| ·天然气产出层段与地质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天然气的类型和气源探讨 | 第33-38页 |
| 第5章 盐岩环境有机质特征 | 第38-58页 |
| ·成熟度、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| 第38-41页 |
| ·古地温模拟及有机碳 | 第38-39页 |
| ·烃源岩厚度展布 | 第39-40页 |
| 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 | 第40-41页 |
| ·盐岩环境的饱和烃特征 | 第41-51页 |
| ·三叠系 | 第41-42页 |
| ·二叠系 | 第42-43页 |
| ·石炭系 | 第43-44页 |
| ·奥陶系 | 第44-49页 |
| ·饱和烃中与盐岩环境有关的其他生物标记化合物 | 第49-51页 |
| ·芳烃色谱特征 | 第51-58页 |
| ·芳烃色谱图 | 第51-53页 |
| ·脱羟基维生素E | 第53-54页 |
| ·三叠系样品烃类横向对比 | 第54-58页 |
| 第6章 痕量元素特征 | 第58-68页 |
| ·痕量元素相关比值的计算 | 第58-61页 |
| ·计算 | 第59页 |
| ·地层选择 | 第59-60页 |
| ·输出部分 | 第60-61页 |
| ·痕量元素的区域特点 | 第61-64页 |
| ·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 | 第61-63页 |
| ·元素地球化学与海底热流已有的研究 | 第63页 |
| ·P、Cu、Co、Zn、Ni 等元素 | 第63-64页 |
| ·铀与有机质的关系 | 第64-68页 |
| ·铀的相关指数 | 第64-65页 |
| ·铀与天然气的关系 | 第65-68页 |
| 第7章 模拟实验 | 第68-77页 |
| ·国外、国内热模拟实验概述 | 第68-71页 |
| ·国外热模拟实验 | 第68-70页 |
| ·国内热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| 第70-71页 |
| ·高浓度盐模拟实验 | 第71-77页 |
| ·实验简介 | 第71页 |
| ·样品及出油 | 第71-72页 |
| ·抽提物 | 第72页 |
| ·饱和烃色谱图 | 第72-75页 |
| ·显微组分分析 | 第75页 |
| ·C, H, N 元素 | 第75-77页 |
| 结论 | 第77页 |
|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设想 | 第77-84页 |
| 附录 | 第84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-8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87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和科研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