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4页 |
第一节 研究范围综述 | 第12-20页 |
一、本文研究范围 | 第12页 |
二、相关术语的解释和界定 | 第12-18页 |
三、前人相关研究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论 | 第20-23页 |
一、研究目的与价值 | 第20页 |
二、特殊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方式与形态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选题思路及研究切入点 | 第23-34页 |
一、历史古籍记述的启示 | 第24-25页 |
二、双形态卦序的启示 | 第25-34页 |
第二章 构拟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之一:卦序构成中的"易学通例" | 第34-62页 |
第一节 易学卦序构成中的"易学通例" | 第34-51页 |
一、"易学通例"是易学卦序内部构成的逻辑性结构与基础体例 | 第34-43页 |
二、"易学通例"的数学逻辑与科学性 | 第43-49页 |
三、"易学通例"是卦序构成的宏观基础原则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"易学通例"作为辨识、检验及建构卦序的逻辑性 | 第51-58页 |
一、卦序构成中的"易学通例"自成体系 | 第51-53页 |
二、卦序构成中的多种"易学通例"并存与限制 | 第53-56页 |
三、卦序、易学通例、卦序构成中的八卦排序,三者的关联性与整体性 | 第56页 |
四、卦序构成中的"易学通例"是辨识、检验及建构卦序的工具 | 第56-58页 |
第三节易 学通例与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存在的合理性 | 第58-62页 |
一、《周易》卦序中具有"方阵"卦序构成的"易学通例" | 第58-60页 |
二、"易学通例"的存在与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存在的合理性 | 第60-62页 |
第三章 构拟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之二:假设与建构 | 第62-100页 |
第一节 假设并构拟《周易》的"方阵"卦序 | 第62-68页 |
一、假设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的存在 | 第62-63页 |
二、利用卦序构成中的"易学通例"的属性构建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 | 第63-64页 |
三、《周易》卦序的绝对特征:三个"易学通例" | 第64-68页 |
第二节 建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之一:"易学通例"构成法 | 第68-71页 |
第三节 建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之二:演绎法 | 第71-84页 |
一、从"贾公彦疏《周礼·大卜》卦序"演绎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 | 第71-76页 |
二、从"伏羲六十四卦方图"演绎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 | 第76-80页 |
三、从帛书《易经》卦序演绎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 | 第80-84页 |
第四节 建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之三:穷尽式排列尝试 | 第84-95页 |
第五节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的唯一性、不可替代性及排他性 | 第95-100页 |
第四章 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与《周易》卦序两者的对等性辨析 | 第100-162页 |
第一节 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具备对等的卦序建构体例与"易学通例" | 第102-117页 |
一、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"二二相耦、非覆即变"的构成方式 | 第104-107页 |
二、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上、下经卦分布的体例 | 第107-111页 |
三、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反覆不变八卦的体例 | 第111-113页 |
四、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反对五十六卦的体例 | 第113-114页 |
五、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原理的对等:"三十六宫"的体例 | 第114-117页 |
第二节 易学思想的对等: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内涵 | 第117-135页 |
六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乾坤生六子的体例 | 第118-119页 |
七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八经卦的体例 | 第119-121页 |
八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八交卦的体例 | 第121-123页 |
九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八经卦合八交卦的体例 | 第123-125页 |
十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央、姤、剝、复四卦位置的体例 | 第125-128页 |
十一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十二辟卦的体例 | 第128-131页 |
十二、与《周易》卦序构成具备对等的易学思想:十六互卦的体例 | 第131-135页 |
第三节 卦序源体性的对等:与《周易》卦序同样具有后世卦序的源体性 | 第135-142页 |
十三、具有卦序构成的源体性:最完备、最完整的"易学通例"规律性卦位排列 | 第136-137页 |
十四、具有卦序构成的源体性:唯一同时具备"线性"、"方阵"卦序的"易学通例" | 第137-139页 |
十五、具有卦序构成的源体性:最原始、基础性的,最直接的"方阵"卦序构成 | 第139-141页 |
十六、具有卦序构成的源体性:构拟的新卦序展现易学思想源流与发展史 | 第141-142页 |
第四节 易学源流的对等:构拟的新卦序属于《周易》易学思想体系 | 第142-145页 |
十七、卦序构成的《周易》渊源:构拟的新卦序的下卦排序是《说卦传》第十章的八卦排序 | 第142-143页 |
十八、卦序构成的《周易》渊源:构拟的新卦序的上、下卦排序是"乾坤生六子"体例 | 第143-145页 |
第五节 易学源流的对等: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 | 第145-151页 |
十九、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:构拟的新卦序的上卦排序是帛书《易经》的下卦卦序 | 第145-146页 |
二十、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:构拟的新卦序的下卦排序载于《京房易传·卷下》 | 第146-147页 |
二一、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:构拟的新卦序的上卦排序是京房易的纳甲排卦次序 | 第147-148页 |
二二、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:构拟的新卦序与"京房八宫卦"的兼容性 | 第148-150页 |
二三、作为源体卦序与汉易的流变关系:构拟的新卦序的下卦排序载于郑玄注《周易》"虑羲作十言之教" | 第150-151页 |
第六节 历史记述的对等:《史记》记述"文王演易"符合《周易》方阵卦序的存在 | 第151-153页 |
二四、《史记》记述:构拟的新卦序对应"益八卦为六十四卦"的《周易》构建方式 | 第152页 |
二五、《史记》记述:"文王演易"对应构拟的新卦序与《周易》的生成关系 | 第152页 |
二六、《史记》记述:"旋式正棋"对应《周易》的"方阵"卦序 | 第152-153页 |
第七节 历史记述的对等:贾公彦解读《周礼·大卜》记述《周易》方阵卦序 | 第153-158页 |
二七、《周礼·大卜》记述:构拟的新卦序对应郑玄注文记述的《周易》构建方式 | 第155-156页 |
二八、《周礼·大卜》记述:构拟的新卦序对应贾公彦解《三易》"八经卦"排序 | 第156-157页 |
二九、《周礼·大卜》记述:构拟的新卦序对应贾公彦疏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 | 第157-158页 |
第八节 历史记述的对等:宋代记述《归藏·初经》的八卦排序 | 第158-162页 |
三十、《西溪易说》记述:《归藏·初经》八卦排序是构拟的新卦序的上卦排序 | 第158-159页 |
三一、《汉上易传》记述:《归藏·初经》八卦排序是构拟的新卦序的上卦排序 | 第159-162页 |
第五章 构拟的《周易》方阵卦序符合《史记》"文王演易"记述 | 第162-186页 |
第一节 "文王演易"的历史记述与《周易》成书的起源 | 第163-166页 |
一、《周易》成书的作者与"文王演易"的历史文献回顾 | 第163-164页 |
二、《史记》的著述用词严谨说明"文王演易"记述的正确性 | 第164-166页 |
第二节 "演易"的生成论涵义与《周易》两个卦序形成的先后关系 | 第166-173页 |
一、"演易"释义与生成内涵 | 第166-167页 |
二、从卦序构成难易角度看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形成在先 | 第167-169页 |
三、从卦序构成体例角度看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形成在先 | 第169-172页 |
四、从卦序构成稳定角度看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形成在先 | 第172-173页 |
第三节 《周易》"线性"、"方阵"两个卦序的生成关系 | 第173-177页 |
一、从延伸增长的观点看《周易》两个卦序的"演易"生成关系 | 第173-174页 |
二、从形态变化的观点看《周易》两个卦序的"演易"生成关系 | 第174页 |
三、从演绎派生的观点看《周易》两个卦序的"演易"生成关系 | 第174-177页 |
第四节 从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诠释"演易"是演卦序 | 第177-183页 |
一、从卦画的研究角度,"演易"是演卦序 | 第177-179页 |
二、从八卦派生至六十四卦,"演易"是演卦序 | 第179-181页 |
三、从小型到大型的"乾坤生六子","演易"是演卦序 | 第181-182页 |
四、从小型到大型的"二二相耦、非覆即变","演易"是演卦序 | 第182-183页 |
第五节 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与"文王演易"形成互证的关系 | 第183-186页 |
一、从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解读"文王演易"的合理性 | 第183-184页 |
二、"文王演易"作为《周易》成书的定论反映构拟的"方阵"卦序存在的合理性 | 第184-185页 |
三、构拟的新卦序与"文王演易"形成互证的关系 | 第185-186页 |
第六章 结论:理论上存在的传世本《周易》的"方阵"卦序 | 第186-196页 |
第一节 理论上存在的传世本《周易》的"方阵"卦序 | 第186-192页 |
一、构拟的新卦序就是与《周易》卦序相等的"方阵"卦序吗? | 第186-190页 |
二、构拟的新卦序实际存在吗? | 第190-191页 |
三、理论上构拟的新卦序的存在能够成立吗? | 第191-192页 |
第二节 构拟的新卦序解答《周易》卦序的历史存疑 | 第192-193页 |
第三节 《周易》的"方阵"卦序不传世的原因与看法 | 第193-195页 |
第四节 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 | 第195-196页 |
第七章 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与《周易》的初始形态探索 | 第196-222页 |
第一节 《周易》卦序的形成状况 | 第197-209页 |
一、《周易》卦序是新构的卦序 | 第197-200页 |
二、《周易》成书之前己有十分发展的易学 | 第200-205页 |
三、《周易》卦序的内在构成不存在"文王八卦"排序 | 第205-207页 |
四、《周易》成书备三易之义 | 第207-209页 |
第二节 从"方阵"卦序看《周易》卦序的内部构成 | 第209-214页 |
一、《周易》卦序原本就具有上、下经体例 | 第209-212页 |
二、《周易》卦序不是由单一数理规律,重复性建构的卦序 | 第212-214页 |
第三节 从"方阵"卦序看《周易》卦序形成构思 | 第214-222页 |
一、《周易》不是单纯的卜筮著作 | 第214-216页 |
二、《周易》是有意识形态、有思想性的创作 | 第216-220页 |
三、《周易》是一部寓象数义理合一的哲学著作 | 第220-222页 |
参考书目 | 第222-234页 |
经部易学类古籍目录 | 第222-225页 |
易学类期刊论文目录 | 第225-229页 |
释易类易学参考书籍目录 | 第229-234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34-235页 |
附录一 《说卦传》八卦排序构成的"方阵"卦序 | 第235-254页 |
附录二 构拟的《周易》"方阵"卦序与历代主要卦序的对应性 | 第254-287页 |
后记 | 第287-289页 |
论文摘要(中文) | 第289-291页 |
论文摘要(英文) | 第291-2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