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导言 | 第8-17页 |
·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| 第8-11页 |
·问题的源起 | 第8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关于学术职业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·关于学术职业吸引力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内涵及评价纬度 | 第17-27页 |
·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·何为吸引力 | 第17页 |
·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·学术职业的界定 | 第18-20页 |
·学术职业吸引力的评价纬度 | 第20-27页 |
·职业的自主性纬度 | 第20-22页 |
·职业地位纬度 | 第22-25页 |
·职业的专业化纬度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现状与影响因子 | 第27-35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现状 | 第27-30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现实表现 | 第27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面临的挑战 | 第27-30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影响因子 | 第30-35页 |
·外在影响因子 | 第30-32页 |
·内在影响因子 | 第32-35页 |
第4章 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缺位 | 第35-49页 |
·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“正式制度”与“非正式制度” | 第35-36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正式制度的缺位 | 第36-45页 |
·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缺位 | 第36-38页 |
·聘任制度的缺位 | 第38-41页 |
·薪酬制度的缺位 | 第41-43页 |
·专业发展制度的缺位 | 第43-45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非正式制度的缺位 | 第45-49页 |
·外在社会支持的缺位 | 第45-47页 |
·内在职业伦理的缺位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美国学术职业的吸引力:制度分析 | 第49-55页 |
·科学的资格制度 | 第50-51页 |
·资格证书的时效性 | 第50页 |
·资格认定的高标准 | 第50-51页 |
·严格的聘任制度 | 第51-53页 |
·流程的透明性 | 第51-52页 |
·考核评价的严肃性 | 第52页 |
·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性 | 第52-53页 |
·市场化的薪酬制度 | 第53页 |
·自由的专业发展制度 | 第53-55页 |
·进修培养的引导性 | 第53-54页 |
·学术自由的制度化 | 第54-55页 |
第6章 提升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设计 | 第55-63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设计的原则 | 第55-56页 |
·学术为本:制度建设的根基 | 第55页 |
·规范管理:制度建设的要求 | 第55-56页 |
·人性管理—制度建设的保障 | 第56页 |
·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 | 第56-63页 |
·完善学术职业准入制度 | 第56-57页 |
·建立严格的、规范的聘任制度 | 第57-59页 |
·确立公平和激励创新的薪酬制度 | 第59-60页 |
·建立“持续发展的”专业发展制度 | 第60-61页 |
·促进学术生态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 | 第61-63页 |
第7章 | 第63-65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