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理论论文

政务公开的法治价值及其实现

中文摘要第1-3页
英文摘要第3-7页
绪论第7-8页
第一章 政务公开概述第8-16页
 第一节 政务公开的涵义第8-12页
  一、西方国家有关政务公开的内涵界定第8-9页
  二、我国有关政务公开概念的理论纷争第9-12页
 第二节 政务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第12-16页
  一、知情权的涵义第12-13页
  二、保护知情权的意义第13-15页
  三、公民知情权与政务公开的关系第15-16页
第二章 政务公开的法治价值第16-32页
 第一节 政务公开推进政治民主化第16-20页
  一、民主是法治的基础与保障第16-18页
  二、政务公开对民主政治的功能分析第18-20页
 第二节 政务公开促进秩序、自由、正义的实现第20-25页
  一、政务公开维护法治秩序第21-22页
  二、政务公开保障个人自由第22-23页
  三、政务公开张显社会正义第23-25页
 第三节 政务公开促进权利的保障第25-28页
  一、维护公民权利是法治的核心第25-26页
  二、政务公开对保障权利的积极作用第26-28页
 第四节 政务公开强化权力制约第28-32页
  一、权力制约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法治的关系第28-30页
  二、政务公开是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重要途径第30-32页
第三章 国外政务公开制度及其启示第32-37页
 第一节 国外政务公开制度的设计与运行第32-34页
  一、适用主体广泛第33页
  二、内容丰富全面第33页
  三、方式灵活多样第33-34页
  四、程序具体明确第34页
  五、救济途径清晰第34页
 第二节 国外政务公开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4-37页
  一、协调一致的立法架构第34-35页
  二、自下而上的立法走向第35-36页
  三、有效的责任和救济机制第36-37页
第四章 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现状分析第37-41页
 第一节 我国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的实践与探索第37-38页
  一、政策方面的实践第37-38页
  二、立法方面的实践第38页
 第二节 我国在政务公开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第38-41页
  一、主体范围狭窄,内容有限第38-39页
  二、公开方式少,手段陈旧第39-40页
  三、缺乏有效监督第40页
  四、缺乏责任追究和救济机制第40-41页
第五章 我国建立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策略第41-57页
 第一节 政务公开的心理准备第41-42页
  一、树立公民权利意识第41-42页
  二、转变政府观念第42页
 第二节 政务公开的法律保障第42-47页
  一、确立知情权的宪法基本权利地位第42-43页
  二、制定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典第43-46页
  三、制定隐私权法和完善保密法第46-47页
 第三节 政务公开的制度设计第47-51页
  一、完善政府公告制度、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第48-49页
  二、建立行政会议公开制度第49页
  三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第49-50页
  四、完善行政听证制度第50-51页
 第四节 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第51-55页
  一、完善监督机制第51-52页
  二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第52-53页
  三、建立和完善救济机制第53-55页
 第五节 政务公开对法治价值的实现第55-57页
  一、宏观的视角第55页
  二、微观的视角第55-57页
结语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3-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我国刑事扣押的立法完善
下一篇:中国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