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大鲵细菌性败血症(Bacterial septicermia)(暂定名)的病原特性及组织病理变化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前言 | 第10-19页 |
·国内外大鲵的自然资源及养殖状况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大鲵的自然资源及地理分布 | 第10页 |
·中国大鲵的自然资源及地理分布 | 第10页 |
·中国大鲵的养殖状况 | 第10-11页 |
·中国大鲵的普通生物学 | 第11-12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11页 |
·生活习性 | 第11-12页 |
·生长特点与繁殖习性 | 第12页 |
·中国大鲵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繁殖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病害问题 | 第13页 |
·中国大鲵疾病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·细菌性疾病 | 第13-16页 |
·赤皮病 | 第14页 |
·腐皮病 | 第14页 |
·腹胀病 | 第14页 |
·疖疮病 | 第14-15页 |
·打印病 | 第15页 |
·烂嘴病 | 第15页 |
·烂尾病 | 第15页 |
·胃肠炎 | 第15-16页 |
·寄生虫疾病 | 第16-17页 |
·吸虫病 | 第16页 |
·线虫病 | 第16页 |
·球虫病 | 第16-17页 |
·车轮虫病 | 第17页 |
·其它 | 第17页 |
·水霉病 | 第17页 |
·脊椎弯曲病 | 第17页 |
·开展本项目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开展本项目研究的背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6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9-21页 |
·材料来源 | 第19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9-20页 |
·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·药物与药敏纸片 | 第20-2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1-26页 |
·大鲵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1页 |
·病鲵样品的采集 | 第21页 |
·病鲵病原菌的取样 | 第21页 |
·病鲵组织器官的取样 | 第21页 |
·样品中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| 第21-22页 |
·人工感染中国大鲵试验 | 第22页 |
·病原菌的鉴定 | 第22页 |
·病原菌的生化鉴定 | 第22页 |
·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| 第22页 |
·大鲵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22-24页 |
·药剂配制 | 第22-23页 |
·制备切片及染色 | 第23-24页 |
·大鲵血液病理学检测 | 第24页 |
·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24-25页 |
·敏感药物的应用试验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43页 |
·大鲵细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| 第26-29页 |
·大鲵人工养殖场发病的原因 | 第26-27页 |
·人工养殖场大鲵发病的症状 | 第27-29页 |
·病鲵样品中细菌的分离纯化 | 第29页 |
·分离菌的培养特性 | 第29页 |
·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及染色 | 第29页 |
·人工感染大鲵试验 | 第29-30页 |
·生化鉴定试验 | 第30-32页 |
·分子鉴定试验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大鲵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| 第33-36页 |
·大鲵血液病理学检测结果 | 第36-38页 |
·室内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38-39页 |
·敏感药物对人工感染鲫鱼的治疗应用试验结果 | 第39-43页 |
4. 讨论与结论 | 第43-48页 |
·细菌性败血症(暂定名)的确认 | 第43-44页 |
·细菌性败血症(暂定名)的病源细菌特性 | 第44页 |
·病源细菌的感染特性与疾病控制 | 第44-46页 |
·结论 | 第46-48页 |
5 展望 | 第48-49页 |
·本研究对大鲵养殖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| 第48页 |
·本研究仍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
主要经历 | 第55-56页 |
在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