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8页 |
·玉米淀粉的特征及生物合成 | 第12-21页 |
·玉米淀粉的组成及特性 | 第12页 |
·淀粉的合成过程 | 第12-13页 |
·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| 第13-19页 |
·蔗糖合成酶 | 第13-14页 |
·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| 第14-15页 |
·淀粉合成酶 | 第15-17页 |
·淀粉分支酶 | 第17-18页 |
·淀粉去分支酶 | 第18-19页 |
·淀粉生物合成的调节 | 第19-21页 |
·代谢物导致的变构调节 | 第20页 |
·淀粉代谢酶的翻译后修饰 | 第20-21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5页 |
·高直链淀粉的研究简史 | 第21-22页 |
·国内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现状 | 第22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 | 第22-23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中面临的问题 | 第23-25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 | 第23页 |
·淀粉总含量的减少 | 第23-24页 |
·ae 基因与其它不良性状基因的连锁 | 第24页 |
·育种周期长 | 第24页 |
·轮回亲本不具理想直链淀粉修饰基因 | 第24页 |
·选择合适的测定直链淀粉的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25-26页 |
·分子标记应用 | 第26-28页 |
·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| 第26页 |
·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 | 第26-27页 |
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| 第27-28页 |
2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28-29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玉米材料 | 第29页 |
·细菌材料 | 第29页 |
·酶及生化试剂 | 第29-30页 |
·PCR 引物 | 第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对玉米自交系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测定 | 第30页 |
·玉米叶片总DNA 的提取 | 第30页 |
·SSR 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31页 |
·带型及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| 第31页 |
·玉米ae 基因与sbeI 基因cDNA 克隆及功能标记的开发 | 第31-33页 |
·取材 | 第31页 |
·玉米胚乳总RNA 的提取 | 第31页 |
·反转录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 | 第31页 |
·PCR 扩增 | 第31-32页 |
·连接反应 | 第32页 |
·重组子的筛选 | 第32页 |
·质粒提取 | 第32页 |
·cDNA 测序及序列比较分析 | 第32页 |
·开发功能标记 | 第32-33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3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SSR 标记结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玉米ae 基因cDNA 的克隆分析与功能标记的开发 | 第35-39页 |
·玉米胚乳RNA 的提取及cDNA 的获得 | 第35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的ae cDNA 的获得 | 第35页 |
·重组子的检测 | 第35-36页 |
·测序结果比对及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ae-InDel 标记开发 | 第38页 |
·ae-InDel 标记检测 | 第38-39页 |
·sbeI 基因cDNA 的克隆及功能标记的开发 | 第39-43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的sbeI cDNA 的克隆 | 第39-40页 |
·重组子的检测 | 第40页 |
·测序结果比对及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GEMS-0067 sbeI 的功能标记的开发 | 第41-42页 |
·特异标记的检测 | 第42-43页 |
5 讨论 | 第43-46页 |
·聚类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3页 |
·高直链淀粉玉米种质的利用 | 第43页 |
·GEMS-0067 的利用 | 第43-44页 |
·ae 基因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GEMS-0067 的sbeI 等位基因分子标记的利用 | 第45-46页 |
6 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7-58页 |
附件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