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评价和营造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7页 |
| ·道观园林概念 | 第11页 |
| ·道教和道观园林的关系 | 第11-17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现状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内容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20页 |
| ·道教特色评价体系 | 第20页 |
| ·道教特色营造手法 | 第20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|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3-3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| ·调查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文献研究 | 第23页 |
| ·专家调查 | 第23-24页 |
| ·实地调查 | 第24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4-32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25-27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 | 第27-32页 |
| 3 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评价体系 | 第32-49页 |
| 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初选体系指标 | 第32页 |
| ·确定基础指标体系 | 第32-33页 |
| ·各级指标评分表 | 第33-35页 |
| ·权重集计算 | 第35-39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35-36页 |
| ·计算权重集 | 第36-37页 |
| ·一致性检验 | 第37页 |
| ·各指标权重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集 | 第39页 |
| ·评价体系应用——以泰安市为例 | 第39-49页 |
| ·调查地点选取 | 第39-40页 |
| ·问卷调查 | 第40页 |
| ·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40-47页 |
| ·评价体系应用总结 | 第47-49页 |
| 4 道观园林道教特色营造手法探析 | 第49-79页 |
| ·宏观格局 | 第49-56页 |
| ·环境格局 | 第49-53页 |
| ·环境风景质量 | 第53-55页 |
| ·风水位置 | 第55-56页 |
| ·建筑 | 第56-64页 |
| ·建筑主题 | 第57页 |
| ·建筑装饰 | 第57-58页 |
| ·建筑色彩 | 第58-59页 |
| ·建筑格局 | 第59-61页 |
| ·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| 第61-64页 |
| ·小品 | 第64-69页 |
| ·楹联匾额题字碑刻 | 第64-65页 |
| ·道教标志 | 第65-66页 |
| ·道教小品 | 第66-67页 |
| ·园林小品 | 第67-68页 |
| ·铺装图案 | 第68-69页 |
| ·水体 | 第69-71页 |
| ·水体质量 | 第69-70页 |
| ·水体形式 | 第70-71页 |
| ·植物 | 第71-79页 |
| ·植物宗教美学特征 | 第71-75页 |
| ·植物配置 | 第75-79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| ·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·研究成果 | 第79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79-80页 |
| ·论文不足与展望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| 附录 | 第85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0-91页 |
|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