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5页 |
1 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 | 第13-20页 |
·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 | 第14页 |
·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因素 | 第14-18页 |
·土壤有机质 | 第15页 |
·土壤粘粒 | 第15-16页 |
·金属氧化物 | 第16页 |
·土地利用方式 | 第16页 |
·施肥管理措施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根系 | 第17页 |
·土壤微生物 | 第17-18页 |
·土壤动物 | 第18页 |
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 | 第18页 |
·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 | 第18-19页 |
·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 | 第19-20页 |
·施肥管理措施影响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 | 第20页 |
2 有机碳自身的难降解性(化学稳定性) | 第20-22页 |
·难降解有机碳的来源 | 第21页 |
·有机碳难降解性的评价 | 第21-22页 |
·土壤活性有机碳 | 第22页 |
3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| 第22-23页 |
4 问题的提出 | 第23页 |
5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6 研究目的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0页 |
1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5页 |
2 供试样地 | 第25-27页 |
·长期定位试验概况 | 第25-27页 |
·土样采集 | 第27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·土壤团聚体的分离 | 第27页 |
·团聚体稳定性的计算 | 第27页 |
·有机碳、氮测定 | 第27页 |
·有机碳组分的提取和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H_2SO_4水解法 | 第27-28页 |
·HCl水解法 | 第28页 |
·有机碳的测定 | 第28页 |
·有机碳的活性、难降解指数 | 第28页 |
·土壤潜在可矿化碳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4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、氮含量的影响 | 第30-39页 |
1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施肥对土壤不同大小团聚体的分布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施肥对土壤总有机碳、氮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施肥对不同大小团聚体上有机碳、氮的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·不同大小团聚体上的碳、氮含量 | 第33-34页 |
·有机碳、氮在不同大小团聚体上的分配 | 第34-35页 |
2 讨论 | 第35-38页 |
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、氮含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不同施肥措施对团聚体上有机碳、氮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团聚体-有机碳形成机制的探讨 | 第36-38页 |
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| 第39-47页 |
1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不同施肥措施对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施肥措施对有机碳活性的影响(H_2SO_4水解) | 第41-42页 |
·施肥措施对有机碳难降解性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 讨论 | 第43-46页 |
·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 | 第45-46页 |
3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| 第47-52页 |
1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土壤在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矿化的动态变化 | 第48页 |
·土壤在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矿化累积量和潜在可矿化碳 | 第48-49页 |
·土壤潜在可矿化碳与不同有机碳组分的相关性 | 第49-50页 |
2 讨论 | 第50-51页 |
·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潜在可矿化碳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土壤潜在可矿化碳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 | 第51页 |
3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| 第52-54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52页 |
2 研究特色 | 第52-53页 |
3 存在问题 | 第53页 |
4 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