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31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天气雷达发展简要回顾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外雷达拼图进展 | 第13-24页 |
·雷达资料质量控制 | 第14-23页 |
·雷达参数及系统定标 | 第15-17页 |
·非气象杂波 | 第17-18页 |
·波束阻挡 | 第18-20页 |
·零度层亮带 | 第20-21页 |
·与扫描方式有关的局限性 | 第21-23页 |
·反射率资料插值处理 | 第23-24页 |
·层状云和对流云的识别 | 第24-25页 |
·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简介 | 第25-27页 |
·基本数据产品 | 第25-26页 |
·常用导出产品 | 第26-27页 |
·论文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7-31页 |
·论文研究目的 | 第27-28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·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非气象回波抑制 | 第31-45页 |
·电磁波在大气中的折射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回波类型的特征 | 第32-34页 |
·非气象回波 | 第32-34页 |
·气象回波 | 第34页 |
·基数据存储前的杂波抑制 | 第34-37页 |
·杂波抑制原理 | 第35-36页 |
·杂波信号与气象信号的对比 | 第35页 |
·杂波滤波 | 第35-36页 |
·残留杂波 | 第36页 |
·地面杂波抑制的实施 | 第36-37页 |
·基数据存储后的杂波抑制 | 第37-40页 |
·斑点回波过滤 | 第37页 |
·反射率水平纹理 | 第37-38页 |
·反射率垂直梯度 | 第38-39页 |
·反射率垂直梯度的高度限定 | 第39-40页 |
·降水回波洞的填补 | 第40页 |
·个例分析 | 第40-44页 |
·层状云降水和非降水回波 | 第41-42页 |
·层状云降水、对流云降水和非降水回波 | 第42-43页 |
·雷达附近的降水回波和非降水回波 | 第43页 |
·降水回波和超折射回波 | 第43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雷达波束阻挡和区域雷达网的覆盖能力分析 | 第45-63页 |
·资料来源 | 第45-46页 |
·DEM资料预处理 | 第46-47页 |
·天线辐射强度不均匀时的雷达气象方程 | 第47-49页 |
·波束阻挡率 | 第49-52页 |
·波束阻挡补偿 | 第52-53页 |
·波束阻挡补偿方案 | 第52页 |
·波束阻挡率与相邻仰角反射率因子差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·混合扫描 | 第53-58页 |
·混合扫描仰角 | 第53-58页 |
·单站雷达混合扫描反射率 | 第58页 |
·等射束高度拼图和区域雷达网的覆盖能力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3页 |
第四章 雷达极坐标体扫资料三维格点化插值方法研究 | 第63-80页 |
·新一代天气雷达扫描方式和反射率资料空间分辨率 | 第63-67页 |
·新一代天气雷达扫描方式 | 第63-65页 |
·反射率资料空间分辨率 | 第65-67页 |
·在极坐标系下的空间分辨率 | 第65-67页 |
·等高面上的空间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 | 第67页 |
·极坐标雷达资料三维格点化 | 第67-70页 |
·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网格点分辨率 | 第67页 |
·从笛卡尔坐标反算球坐标 | 第67-68页 |
·插值方法 | 第68-70页 |
·插值结果评估 | 第70-74页 |
·图像连续性 | 第70-71页 |
·插值前后一小时累积降水估算 | 第71-74页 |
·用反射率因子Z 和dBZ 进行垂直内插的结果比较 | 第74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区域雷达网同步观测对比分析 | 第80-93页 |
·扫描仰角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雷达对同步观测反射率因子对比分析 | 第81-91页 |
·区域雷达网一 | 第81-87页 |
·区域雷达网二 | 第87-89页 |
·区域雷达网三 | 第89-91页 |
·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区域雷达网拼图方法研究 | 第93-104页 |
·拼图方法 | 第93-94页 |
·拼图结果评估 | 第94-97页 |
·拼图个例 | 第97-100页 |
·雷达网观测差异的订正 | 第100-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七章 三维雷达反射率数据的应用研究 | 第104-119页 |
·基于雷达网三维拼图数据的产品生成 | 第104-107页 |
·单站雷达产品拼图和基于三维拼图数据的产品比较 | 第107-108页 |
·三维雷达反射率资料用于层状云和对流云的识别研究 | 第108-117页 |
·候选识别参数的提出 | 第109-110页 |
·候选识别参数的计算 | 第110-113页 |
·候选识别参数的统计特征 | 第113-114页 |
·识别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·识别结果及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·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119-124页 |
·总结 | 第119-122页 |
·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| 第122页 |
·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5页 |
致 谢 | 第135-13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37-13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| 第13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学术活动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