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28页 |
一 基因组文库的发展与应用 | 第10-19页 |
1.基因组文库的发展 | 第10-16页 |
·质粒、λ噬菌体、柯斯质粒载体 | 第11页 |
·酵母人工染色体文库 | 第11-12页 |
·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| 第12-13页 |
·P1人工染色体文库 | 第13页 |
·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 | 第13页 |
·可转化人工染色体文库 | 第13-16页 |
2.基因组文库的应用 | 第16-19页 |
·大规模的作图与测序 | 第16-17页 |
·图位克隆 | 第17页 |
·开发分子标记 | 第17-18页 |
·荧光原位杂交 | 第18-19页 |
二 植物启动子研究进展 | 第19-27页 |
1 植物启动子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
·转录起始位点 | 第20页 |
·TATA box | 第20页 |
·CAAT box | 第20页 |
·GC box | 第20页 |
2 植物启动子的类型 | 第20-23页 |
·组成型启动子 | 第21页 |
·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| 第21-22页 |
·诱导型启动子 | 第22-23页 |
3 与植物防卫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调控因子 | 第23-27页 |
·GCC盒和ERF蛋白 | 第24-25页 |
·W盒和WRKY蛋白 | 第25-26页 |
·G盒、OCS元件和bZIP转录因子 | 第26-27页 |
·MRE-like序列和MYB转录因子 | 第27页 |
三 筛选基因组文库获得基因组序列 | 第27-28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| 第28-53页 |
一 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4页 |
1 材料 | 第29页 |
2 方法 | 第29-34页 |
·TAC文库混合质粒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·小麦-簇毛麦6VS/6AL基因组TAC混合文库的筛选 | 第30页 |
·PAGE电泳和染色 | 第30-31页 |
·酶切产物的回收与克隆 | 第31-32页 |
·Southern杂交 | 第32-33页 |
·含有Hv-S/TPK的TAC克隆的亚克隆 | 第33-34页 |
·亚克隆测序和分析 | 第34页 |
·瞬间表达分析 | 第34页 |
二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53页 |
1 混合克隆池质粒DNA的提取和初级克隆池的准备 | 第34-35页 |
2 含有Hv-S/TPK的TAC克隆的获得 | 第35-42页 |
·可能的阳性初级克隆池的筛选 | 第35页 |
·可能的阳性次级克隆池的筛选 | 第35-36页 |
·可能的阳性单克隆的筛选 | 第36页 |
·Hv-S/TPK-TAC的的酶切分析和Southern杂交 | 第36-38页 |
·EcoRI 5.0的亚克隆 | 第38页 |
·Hv-S/TPK-sub的亚克隆测序 | 第38-42页 |
3 Hv-S/TPK的启动子分析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| 第42-46页 |
·Hv-S/TPK的启动子的序列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瞬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4-45页 |
·Hv-S/TPK启动子的瞬间表达 | 第45-46页 |
4 含有Ta-LRR2的TAC克隆的获得 | 第46-49页 |
·可能的阳性初级克隆池的筛选 | 第46页 |
·可能的阳性次级克隆池的筛选 | 第46-47页 |
·可能的阳性单克隆的筛选 | 第47页 |
·Ta-LRR2-TAC的的酶切分析和Southern杂交 | 第47-49页 |
4 讨论 | 第49-53页 |
·克隆池法筛选TAC文库 | 第49-50页 |
·Hv-S/TPK基因 | 第50-51页 |
·Hv-S/TPK启动子 | 第51-53页 |
全文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