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·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·傩文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| ·武安傩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符号学跨学科应用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有关论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| 第17-18页 |
| 2 基本概况 | 第18-22页 |
| ·武安傩整体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·固义村“捉黄鬼”概况 | 第19-21页 |
| ·固义村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·固义村“捉黄鬼”的组织和演出情况 | 第20-21页 |
| ·白府村“拉死鬼”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·白府村概况 | 第21页 |
| ·白府村“拉死鬼”的组织和演出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3 武安“捉鬼”傩俗的核心符号序列 | 第22-40页 |
| ·武安“捉鬼”傩俗仪式符号场的切分 | 第22-26页 |
| ·固义村“捉黄鬼”仪式符号场的单元切分 | 第23-25页 |
| ·白府村“拉死鬼”仪式符号场的单元切分 | 第25-26页 |
| ·仪式符号场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| 第26-27页 |
| ·固义村“捉黄鬼”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| 第27-33页 |
| ·黄鬼:悖逆人伦、兴灾降祸 | 第27-28页 |
| ·掌(长)竹:通灵祈福、运筹调度 | 第28-30页 |
| ·傩面具:扮神饰鬼、天人和合 | 第30-33页 |
| ·白府村“拉死鬼”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| 第33-39页 |
| ·死鬼:孤魂野魄、邪祟之源 | 第33-36页 |
| ·蒿里山:魂之所归、子孙续福 | 第36-37页 |
| ·篝火:驱邪之灵、希冀守望 | 第37-39页 |
| ·核心符号序列 | 第39-40页 |
| 4 武安“捉鬼”傩俗中统一的仪式指涉主体 | 第40-48页 |
| ·降福赐佑神界:仙班罗列、各工其职 | 第40-42页 |
| ·亦善亦恶鬼域:鬼行其道、因果相随 | 第42-43页 |
| ·行傩舞雩行傩人系:酬神以降福祉、娱人以安民心 | 第43-46页 |
| ·主体关系:三界合一、圆融之境 | 第46-48页 |
| 5 武安“捉鬼”傩俗中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 | 第48-55页 |
| ·“黄鬼”与“死鬼”符号意义取向的差别 | 第48-49页 |
| ·“捉黄鬼”与“拉死鬼”仪式符号场运行规则的差别 | 第49-54页 |
| ·组织结构的不同:故事情节性和仪式形式性 | 第50页 |
| ·演绎手法的不同:细腻的形象性追求和豪放的形式化呈现 | 第50-52页 |
| ·承传方式的不同:原型的世袭守护和仪式规则的适时流传 | 第52-54页 |
| ·二元对比下的傩戏与傩仪 | 第54-55页 |
| 6 符号学角度下对武安“捉鬼”傩俗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所进行的思考 | 第55-59页 |
| ·历史沿革中的文化守护 | 第55-56页 |
| ·文化自觉时代的生存现状 | 第56-57页 |
| ·关于文化守护与传承的符号学思考 | 第57-59页 |
| 7 结语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| 附录 | 第63-83页 |
| 附录1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和白府村“拉死鬼”的相关照片 | 第63-71页 |
| 附录2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祭祀构成一览表 | 第71-72页 |
| 附录3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节目演出一览表 | 第72页 |
| 附录4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祭祀中的表文内容 | 第72-73页 |
| 附录5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中掌(长)竹的吟唱词 | 第73-75页 |
| 附录6:固义村“捉黄鬼”中的傩戏都本 | 第75-77页 |
| 附录7:在白府村采访的录音及文本整理 | 第77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84页 |
| 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