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设计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公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黄延高速公路水文地质特征及降雨规律 | 第17-25页 |
·水文地质特征 | 第17-19页 |
·地形地貌特征 | 第17页 |
·气象水文条件 | 第17-19页 |
·降雨入渗及产流分析 | 第19-22页 |
·路基降雨入渗规律 | 第19-20页 |
·路基降雨入渗影响因素 | 第20-21页 |
·黄土沟壑区径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·地表水、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·地表入渗水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地下水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设计的计算理论 | 第25-40页 |
·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内容 | 第26-27页 |
·地表排水设计方法概述 | 第27-34页 |
·径流量计算 | 第27-29页 |
·降雨强度的计算 | 第29-34页 |
·渐变段长度 | 第34页 |
·地下排水设计方法概述 | 第34-40页 |
第四章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研究 | 第40-70页 |
·沟渠的设计纵坡 | 第40-42页 |
·设计降雨重现期 | 第42-44页 |
·水力半径 | 第44-49页 |
·过水断面各部分湿周的影响范围 | 第44-46页 |
·水力半径的计算 | 第46-49页 |
·冲淤条件及沟底最小纵坡 | 第49-51页 |
·允许流速的修正系数 | 第51-54页 |
·不完整渗沟流量计算 | 第54-56页 |
·降雨强度q的计算 | 第56-60页 |
·降雨强度-历时-频率(IDF)模型 | 第56-58页 |
·IDF模型的BOX-COX变换 | 第58-60页 |
·设计径流量的计算 | 第60-70页 |
第五章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| 第70-8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70-71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71页 |
·单因素评价指标离散化处理 | 第71-72页 |
·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| 第72-77页 |
·工程实例 | 第77-80页 |
第六章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灾害评价体系的建立 | 第80-86页 |
·灾害评价体系及指标选取原则 | 第80-81页 |
·评价体系选择及调查方法 | 第81-83页 |
·评价体系选择 | 第81-82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82-83页 |
·灾害评价方法的建立 | 第83-85页 |
·高速公路防排水的几点建议 | 第85-8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结论 | 第86-87页 |
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