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1页 |
第一章 甘泉哲学的历史渊源 | 第21-43页 |
第一节 甘泉生平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甘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| 第24-29页 |
第三节 甘泉学术之路向 | 第29-34页 |
第四节 甘泉哲学的理论渊源 | 第34-43页 |
第二章 理气论——对宋儒理气二分的批评 | 第43-59页 |
第一节 宋儒的理气观 | 第43-51页 |
第二节 湛甘泉对宋儒理气观的批评 | 第51-59页 |
第三章 心性论——对宋儒析心与性为二的批评 | 第59-74页 |
第一节 “虚灵知觉”之心 | 第59-66页 |
第二节 “体万物而不遗”之心 | 第66-74页 |
第四章 知行论——“随处体认天理”与“致良知”说比较 | 第74-112页 |
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“知行论” | 第74-81页 |
第二节 王阳明的“良知”与“致良知”说 | 第81-88页 |
第三节 湛甘泉对阳明学的辩难 | 第88-112页 |
第五章 甘泉哲学的基本特征 | 第112-128页 |
第一节 心气二元 以心为主 | 第112-115页 |
第二节 体用一原 显微无间 | 第115-128页 |
第六章 甘泉哲学的历史地位 | 第128-139页 |
第一节 甘泉对陈白沙思想的承传与修正 | 第128-135页 |
第二节 甘泉哲学的历史地位 | 第135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4页 |
后记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