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辞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23页 |
第一章 引言: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| 第23-34页 |
·早期翻译研究的回顾 | 第23-27页 |
·多元系统(polysystem)理论 | 第27-29页 |
·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轨 | 第29-33页 |
·“文化转向”对于研究鲁迅、林语堂的文化观与翻译观的意义 | 第33-34页 |
第二章 鲁迅、林语堂不同文化观探究 | 第34-67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共处时代的主流文化观 | 第34-38页 |
·文化社会整体观 | 第34-35页 |
·中西文化观 | 第35-37页 |
·文化发展观 | 第37-38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文化观的发展轨迹 | 第38-67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不同文化观形成的动因与渊源 | 第38-48页 |
·所受地域文化、家庭影响和启蒙教育的区别 | 第38-42页 |
·对传统文化承接的差异 | 第42-45页 |
·对异域文化择取的不同 | 第45-48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在多维层面上所采取的不同文化态度 | 第48-67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体现在文学中的文化态度 | 第48-54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对宗教的文化态度 | 第54-59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 | 第59-63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对外国文化的态度 | 第63-67页 |
第三章 鲁迅、林语堂不同的文学创作取向 | 第67-82页 |
·鲁迅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| 第67-71页 |
·以反封建、重启蒙为主题的小说创作 | 第68-69页 |
·“小中见大”的杂文 | 第69-70页 |
·充满哲思与情慷的散文诗 | 第70-71页 |
·林语堂主要著作的创作取向 | 第71-82页 |
·智慧、闲适的散文 | 第72-75页 |
·通过小说“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” | 第75-77页 |
·发抒真、善、美的文化著作 | 第77-82页 |
第四章 鲁迅、林语堂在译品题材遴选上所反映的文化观 | 第82-96页 |
·鲁迅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 | 第83-89页 |
·鲁迅译果戈理的《死魂灵》 | 第85-87页 |
·鲁迅译介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的作品 | 第87-89页 |
·林语堂的主要翻译作品评介 | 第89-96页 |
·林语堂翻译《浮生六记》 | 第91-93页 |
·林语堂的编译著作《老子的智慧》 | 第93-96页 |
第五章 鲁迅、林语堂在各自文化观脉路下的翻译观 | 第96-121页 |
·“五四”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| 第96-101页 |
·“五四”新文学时期的文学翻译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 | 第96-97页 |
·“五四”新文学时期的翻译理论导向 | 第97-101页 |
·“直译与意译”之争 | 第98页 |
·“信与顺”之争 | 第98-99页 |
·“形似与神似”之争 | 第99-101页 |
·鲁迅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| 第101-112页 |
·鲁迅的翻译生涯 | 第101-103页 |
·鲁迅的译学理论 | 第103-110页 |
·鲁迅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史的重大贡献 | 第110-112页 |
·林语堂与与我国近现代文学翻译 | 第112-116页 |
·林语堂的翻译活动 | 第112-114页 |
·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| 第114-116页 |
·林语堂对我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贡献 | 第116页 |
·鲁迅、林语堂翻译观比较研究 | 第116-121页 |
·鲁迅的“拿来”和林语堂的“送去” | 第117-119页 |
·鲁迅的“信顺说”和林语堂的“美学” | 第119-120页 |
·鲁迅的“异化”和林语堂的“归化” | 第120-121页 |
第六章 鲁迅、林语堂的翻译主张的对比研究 | 第121-159页 |
·鲁迅的翻译主张 | 第121-140页 |
·从归化到异化的翻译策略 | 第121-133页 |
·“直译”的翻译策略 | 第133-140页 |
·林语堂的翻译主张 | 第140-158页 |
·突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策略 | 第140-146页 |
·整体性“美译”的翻译策略 | 第146-154页 |
·归化与异化兼容的翻译策略 | 第154-158页 |
·小结 | 第158-159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159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