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院线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
| 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院线制、艺术电影与艺术院线 | 第10-24页 |
| 引言 | 第10页 |
| 一、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1、院线制、商业院线 | 第10-11页 |
| 2、艺术电影 | 第11页 |
| 二、矛盾:艺术电影与现有院线制 | 第11-19页 |
| 1、艺术电影在现有院线制下的五大问题 | 第11-18页 |
| 2、小议:合理重置院线布局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异中求同:艺术院线与商业院线 | 第19-24页 |
| 1、关于艺术院线的阐释 | 第19-20页 |
| 2、艺术院线与商业院线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3、案例分析:艺术院线与商业院线的价值转化 | 第21-22页 |
| 4、小议:创建艺术院线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国内艺术院线的困境研究 | 第24-34页 |
| 引言 | 第24页 |
| 一、艺术院线的发展阶段 | 第24-26页 |
| 1、萌芽期 | 第24-25页 |
| 2、消弱期 | 第25-26页 |
| 3、复兴期 | 第26页 |
| 二、艺术院线的现状批驳 | 第26-29页 |
| 1、本土受众流失 | 第27-28页 |
| 2、纽带机制错失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艺术院线的本体透析 | 第29-34页 |
| 1、精品化:艺术院线的品牌营销 | 第29-30页 |
| 2、精髓化:从艺术院线的片源抓起 | 第30-31页 |
| 3、精细化:艺术院线受众细分 | 第31-32页 |
| 4、精研化:关于档期、宣传及拷贝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海外艺术院线市场调研 | 第34-49页 |
| 引言 | 第34页 |
| 一、美国模式 | 第34-41页 |
| 1、美国艺术院线的特点 | 第34-35页 |
| 2、美国艺术院线的产生 | 第35页 |
| 3、美国艺术院线的“中国热” | 第35-41页 |
| 二、欧洲模式 | 第41-44页 |
| 1、德国艺术院线 | 第41-43页 |
| (1) 特点 | 第41页 |
| (2) 创建经过 | 第41-42页 |
| (3) 经营现状 | 第42-43页 |
| 2、法国艺术院线 | 第43-44页 |
| (1) 特点 | 第43页 |
| (2) 创建经过 | 第43-44页 |
| (3) 经营现状 | 第44页 |
| 三、东亚模式 | 第44-49页 |
| 1、日本 | 第45-47页 |
| 2、韩国 v.s.中国台湾 | 第47-49页 |
| (1) 中国台湾 | 第47-48页 |
| (2) 韩国 | 第48-49页 |
| 第四章 中国艺术院线的展望 | 第49-59页 |
| 引言 | 第49页 |
| 一、海外艺术院线的借鉴意义 | 第49-51页 |
| 1、欧洲模式的双面效应 | 第49-51页 |
| 2、汲取台湾模式的教训 | 第51页 |
| 二、探索艺术院线的“中国模式” | 第51-59页 |
| 1、品位与定位 | 第51-52页 |
| 2、政策培植 | 第52-53页 |
| 3、影评人与艺术氛围 | 第53-54页 |
| 4、票价调整 | 第54-55页 |
| 5、新媒介开发、数字技术与后电影产品 | 第55-57页 |
| 6、城市选址与农村市场 | 第57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64页 |
| 后记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