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| ·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·坑边逆作法的施工技术特点 | 第14-16页 |
| ·坑边逆作法的施工流程 | 第16-18页 |
| ·应用现状概述 | 第18-20页 |
| ·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| ·数值模拟分析方面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土体—地下结构共同作用理论方面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坑边逆作法工程实例 | 第25-29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25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5-26页 |
| ·总体设计思路 | 第26页 |
| ·总体施工思路 | 第26-29页 |
| ·挖土施工流水段的划分 | 第26-28页 |
| ·基坑降水 | 第28-29页 |
| 第3章 坑边逆作法施工的配套关键技术研究 | 第29-44页 |
| ·施工流程设计 | 第29-31页 |
| ·坑边逆作过程中的节点构造处理及施工关键技术 | 第31-40页 |
| ·围护墙与逆作主体结构间的传力带设计 | 第32-33页 |
| ·型钢混凝土组合传力带与地下室外墙间的节点构造 | 第33页 |
| ·结构梁与中间支承柱节点的构造处理 | 第33-35页 |
| ·一柱一桩情况 | 第34-35页 |
| ·一柱多桩情况 | 第35页 |
| ·坑边行车区域梁的临时加固处理 | 第35-37页 |
| ·坑边逆作地下主体结构的局部补缺设计 | 第37页 |
| ·逆作区域结构高差位置的处理 | 第37-38页 |
| ·逆作区域后浇带的处理技术 | 第38-39页 |
| ·逆作区域顺作浇捣节点处理 | 第39页 |
| ·钢立柱与基础底板的连接设计 | 第39-40页 |
| ·立柱桩抬升和沉降的分析和控制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抬升与沉降机理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控制措施 | 第41页 |
| ·时空效应对土方开挖的影响及相应开挖原则 | 第41-44页 |
| ·时空效应对土方开挖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·按空间效应确定开挖原则 | 第43-44页 |
| 第4章 经改进的坑边逆作深基坑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| 第44-72页 |
| ·坑边逆作深基坑的二维平面简化分析思想 | 第44-45页 |
| ·分析模型的二维平面应变简化理论依据 | 第45-46页 |
| ·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46-48页 |
| ·基坑模型计算域的选取 | 第46页 |
| ·土体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46-48页 |
| ·对坑边逆作主体结构的数值分析 | 第48-55页 |
| ·梁单元分析模型 | 第48页 |
| ·楼板单元分析模型 | 第48-49页 |
| ·梁板共同作用模型 | 第49页 |
| ·约束条件对坑边支护结构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模型所受荷载的确定 | 第50-52页 |
| ·土方开挖顺序的确定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52-53页 |
| ·位移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5页 |
| ·开挖卸载对围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·坑边逆作梁楼板结构在平面内的抗侧折算线刚度 | 第55-57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程序PLAXIS简介 | 第57-58页 |
| ·施工动态全过程模型的建立 | 第58-60页 |
| ·结构参数的换算 | 第58页 |
| ·分析模型及网格划分 | 第58-60页 |
| ·各施工工况动态模拟 | 第60页 |
| ·各工况计算结果图形 | 第60-62页 |
| ·各工况水平位移分布云图 | 第60-61页 |
| ·各工况竖向位移分布云图 | 第61-62页 |
| ·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2-72页 |
| ·墙后地表沉降随施工工况进展的变化 | 第63-64页 |
| ·围护墙侧移随施工工况进展的变化 | 第64-66页 |
| ·立柱桩、围护墙沉降或上抬(坑底隆起)随施工工况进展的变化 | 第66-68页 |
| ·坑内被动土加固对围护墙侧移的影响 | 第68-72页 |
| 第5章 坑边逆作深基坑算例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| 第72-94页 |
| ·概述 | 第72页 |
| ·算例概况 | 第72-73页 |
| ·开挖过程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| 第73-77页 |
| ·土体初始应力场模拟 | 第74-75页 |
| ·开挖单元网格的处理 | 第75页 |
| ·开挖等效荷载的计算 | 第75-76页 |
| ·开挖过程的模拟 | 第76页 |
| ·收敛条件 | 第76-77页 |
| ·整体分析模型 | 第77-82页 |
| ·模型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 | 第77页 |
| ·计算假定和参数取值 | 第77-78页 |
| ·整体分析模型 | 第78-80页 |
| ·模型分析工况 | 第80页 |
| ·坑边逆作深基坑的施工过程整体空间仿真 | 第80-82页 |
| ·各工况计算结果 | 第82-86页 |
| ·空间性状分析 | 第86-94页 |
| ·墙后周围地表沉降的空间分布 | 第86-88页 |
| ·围护墙水平侧移的空间分布 | 第88-90页 |
| ·各工况下梁、楼板最大von-mises应力分布规律 | 第90-92页 |
| ·基坑开挖对围护墙竖向位移的影响 | 第92页 |
| ·立柱(桩)竖向位移的空间分布规律 | 第92-94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7页 |
| ·结论 | 第94-95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| 第95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|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