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岩长大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及大变形预测研究--以涪江高坪铺水电工程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8-23页 |
| 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8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1页 |
| ·隧道围岩岩体质量分类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软岩及软岩大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及工程区地质条件研究 | 第23-32页 |
| ·区域地质环境 | 第23-26页 |
| 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25-26页 |
| ·区域应力场特征 | 第26页 |
| ·工程地质条件 | 第26-32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6-27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27-28页 |
| ·地质构造 | 第28-29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9页 |
| ·岩体物理力学特征 | 第29-32页 |
| 第3章 隧洞沿线工程地质分段及围岩质量评价 | 第32-50页 |
| ·工程地质分段的目的及原则 | 第32页 |
| ·工程地质分段考虑的主要因素 | 第32页 |
| ·隧洞工程地质分段及各段基本特征 | 第32-41页 |
| ·金骨头—上闸址段 | 第33-34页 |
| ·上闸址—胜利坝段 | 第34-36页 |
| ·胜利坝—李氏沟段 | 第36-38页 |
| ·李氏沟—大梁上段 | 第38-40页 |
| ·大梁上—任家坝段 | 第40-41页 |
| ·隧洞围岩质量分段评价 | 第41-50页 |
| ·水电工程地下洞室围岩质量分类方法 | 第42-44页 |
| ·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各项指标的取值方式与评分标准 | 第44-45页 |
| ·引水隧洞围岩分类 | 第45-49页 |
| ·引水隧洞围岩质量总体评价 | 第49-50页 |
| 第4章 隧洞围岩稳定性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0-64页 |
| ·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| 第50-52页 |
| ·计算剖面的选择 | 第50页 |
| ·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| ·计算参数的取值 | 第52页 |
| 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2-64页 |
| ·应力场特征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·位移特征分析 | 第59-61页 |
| ·塑性破坏区特征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第5章 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| 第64-72页 |
| ·FLAC基本原理及特点 | 第64-67页 |
| ·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| 第67-68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67页 |
| ·模型的计算参数 | 第67-68页 |
| 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8-72页 |
| ·应力场特征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·位移特征分析 | 第70-71页 |
| ·塑性破坏区特征分析 | 第71-72页 |
| 第6章 引水隧洞围岩大变形预测研究 | 第72-79页 |
| ·围岩大变形的定义 | 第72页 |
| ·围岩大变形的发生条件 | 第72-74页 |
| ·围岩大变形的岩性条件 | 第73页 |
| ·围岩大变形的环境条件 | 第73页 |
| ·围岩大变形的约束条件 | 第73-74页 |
| ·引水隧洞围岩大变形预测 | 第74-79页 |
| ·地质综合分析预测 | 第74页 |
| ·切向应变预测 | 第74-79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9-81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79-80页 |
| ·几点建议 | 第80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