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创新网络与西部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.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写作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写作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·写作思路及框架 | 第13-14页 |
·文章创新之处 | 第14-17页 |
·重新判定西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| 第15页 |
·重新划定西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| 第15页 |
·重新圈定西部工业化的核心内容 | 第15页 |
·重新构建西部工业化的重点区域 | 第15-17页 |
2.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综述 | 第17-41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路径 | 第17-21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-23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主体要素 | 第23-27页 |
·企业 | 第23-24页 |
·政府 | 第24-25页 |
·大学及研究机构 | 第25-26页 |
·中介服务机构 | 第26-27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功能要素 | 第27-30页 |
·制度创新功能 | 第27-28页 |
·技术创新功能 | 第28-29页 |
·管理创新功能 | 第29页 |
·服务创新功能 | 第29-30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环境要素 | 第30-32页 |
·文化环境 | 第31页 |
·制度环境 | 第31页 |
·市场环境 | 第31-32页 |
·区内、区际关系 | 第32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的动力机制 | 第32-34页 |
·利益驱动机制 | 第33页 |
·学习培训机制 | 第33-34页 |
·竞争协作机制 | 第34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与创新模式 | 第34-35页 |
·发展阶段 | 第34-35页 |
·创新模式 | 第35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 | 第35-41页 |
·本地根植性 | 第36页 |
·互利平等性 | 第36-37页 |
·相对稳定性 | 第37-38页 |
·系统协调性 | 第38页 |
·持续动态性 | 第38-39页 |
·外部开放性 | 第39-41页 |
3.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工业化发展 | 第41-51页 |
·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路径 | 第41-42页 |
·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路径 | 第42-45页 |
·聚集经济理论 | 第42-43页 |
·新经济地理学 | 第43-44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创新网络与工业化发展 | 第45-51页 |
·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| 第46页 |
·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| 第46-47页 |
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| 第47-48页 |
·发挥区域后发优势 | 第48-49页 |
·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| 第49-51页 |
4. 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51-58页 |
·工业基础薄弱 | 第51-52页 |
·计划体制制约 | 第52-53页 |
·产业结构扭曲 | 第53-54页 |
·创新功能衰竭 | 第54-55页 |
·中介环节缺失 | 第55-56页 |
·产业循环封闭 | 第56-58页 |
5. 西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| 第58-63页 |
·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| 第58-59页 |
·同步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| 第59页 |
·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 | 第59-60页 |
·培育创新优势区域 | 第60-63页 |
6. 西部工业化推进的重点区域 | 第63-68页 |
·成都-重庆经济区 | 第63-64页 |
·西安-兰州经济区 | 第64-65页 |
·南宁-贵阳-昆明经济区 | 第65-66页 |
·呼和浩特-包头-银川经济区 | 第66-68页 |
7. 西部工业化推进的战略措施 | 第68-79页 |
·提高政府管理素质 | 第68-69页 |
·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| 第69-70页 |
·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| 第70-72页 |
·超前发展民营经济 | 第72-74页 |
·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| 第74-76页 |
·完善城市网络体系 | 第76-77页 |
·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