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陵矿区野生植物修复潜力研究及可食用性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
第一章 前言 | 第1-18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案 | 第16-17页 |
·完成的主要论文工作量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8-37页 |
·矿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土壤中的重金属 | 第18-29页 |
·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| 第18-19页 |
·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 | 第19-23页 |
·土壤—植物体系中的主要污染重金属及生物毒性 | 第23-29页 |
·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| 第29-37页 |
·物理化学技术及其优、缺点 | 第29-30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及其优、缺点 | 第30-31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及修复原理 | 第31-32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历史 | 第32-35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与地质背景 | 第37-41页 |
·铜陵市自然地理概况 | 第37-39页 |
·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自然资源 | 第38页 |
·气候与水文特征 | 第38-39页 |
·铜陵矿区的地质概况 | 第39-40页 |
·铜陵的古代矿业活动历史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41-42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 | 第41页 |
·植物样品的采集 | 第41-42页 |
·样品的预处理 | 第42页 |
·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| 第42页 |
·植物样品的预处理 | 第42页 |
·样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测定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铜陵矿区野生优势植物修复潜力研究 | 第43-62页 |
·植物与土壤的选择依据 | 第43页 |
·植物与对应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| 第43-49页 |
·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| 第43-44页 |
·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 | 第44-49页 |
·土壤—植物界面重金属元素行为 | 第49-58页 |
·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| 第49-53页 |
·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特征 | 第53-56页 |
·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总量 | 第56-58页 |
·铜陵矿区野生优势植物的生态修复潜力分析 | 第58-62页 |
第六章 铜陵矿区食用性作物重金属污染的评价 | 第62-77页 |
·基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(PERI)的评价 | 第62-66页 |
·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值(RI)计算方法 | 第62-63页 |
·污染程度的划分 | 第63页 |
·铜陵矿区食用性作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 | 第63-66页 |
·基于污染负荷指数法的评价 | 第66-68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66页 |
·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基于模糊数学法的评价 | 第68-75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68-69页 |
·评价参数的选择及打分原则 | 第69-71页 |
·铜陵矿区可食用性作物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 | 第71-75页 |
·不同方法评价结果的比较 | 第75-77页 |
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| 第77-7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77-78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