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高分子化合物工业(高聚物工业)论文--机械与设备论文

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分散混合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52页
   ·概述第22-24页
   ·文献综述第24-49页
     ·流场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·本构方程第25页
       ·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数值模拟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分散相液滴变形和破裂理论第26-37页
       ·分散相液滴的变形过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·分散相液滴的变形机理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圆形液滴变为椭球状液滴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液滴变形为丝状或液柱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·界面张力和粘性力共同作用下液滴的变形和破裂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·粘弹性对分散相液滴变形和破裂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集聚对分散相液滴变形和破裂的影响第34-37页
     ·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物混合形态的数值模拟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粉体聚集体的分散理论第38-49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聚集体的分散模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聚集体的聚集力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聚集体发生破裂(rupture)分散的机理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聚集体发生剥蚀(erosion)分散的机理第45页
       ·关于粉体聚集体的分散数学模型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Coran分散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F. Berzin分散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T.Lozano分散模型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关于粉体聚集体的分散数学模型的总结第49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9-50页
   ·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50-51页
   ·课题来源第51-52页
第二章 啮合同向双螺杆几何学第52-61页
   ·常规全啮合同向双螺杆的啮合原理及其曲线的形成第52-59页
     ·啮合原理第52-53页
     ·端面啮合曲线的数学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·螺杆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第54-55页
     ·中心距与螺顶角的关系第55-56页
     ·螺杆轴截面上的曲线形状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同向旋转双螺杆螺槽深度的计算第57-59页
   ·关于修正问题的讨论第59-61页
第三章 计算方法及过程第61-92页
   ·数理模型的建立及流动路径的计算第62-84页
     ·物理模型第62-63页
     ·数学模型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·基本假设第63页
       ·本构方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·方程组的建立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·坐标系的选择第66页
       ·单位制的选择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选择瞬时模型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·划分网格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单元类型的选择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节点的生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生成单元第70页
       ·生成ANSYS软件的APDL文件第70-71页
     ·计算物料的三维流动路径第71-80页
       ·计算物料微元位置坐标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·判断物料微元所属的单元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·插值计算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·迭代计算第78页
       ·路径计算的流程图第78-80页
     ·流场参数的计算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·流量、回流量及分布混合判断系数G的计算第80页
       ·回流距离的计算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·停留时间的计算第81页
       ·剪切速率、剪切应力以及剪切应变的计算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·“能量”的计算第83-84页
   ·液滴的分散数学模型第84-86页
     ·聚合物共混物体系k_(crit)值的计算第84页
     ·分散相液滴变形破裂的判定准则:第84页
     ·当k_(crit)<k<4k_(crit)时,破裂后的液滴的直径的计算:第84-85页
     ·当k>4k_(crit)时,液柱破裂后形成液滴直径的计算第85-86页
   ·粉体聚集体的分散模型第86-88页
     ·简单剪切流动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复杂流动状态第87-88页
   ·程序结构第88-89页
   ·停留时间验证第89-92页
第四章 捏合盘元件的混合性能分析第92-145页
   ·捏合盘元件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92-93页
   ·计算结果第93-141页
     ·操作条件的变化对捏合盘元件混合性能的影响第94-117页
       ·计算参数第94页
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的影响第94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回流距离分布的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剪切速率分布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剪切应变分布的影响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“能量”分布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元件出口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元件两端压差对元件出口粉体聚集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的转速变化影响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回流距离分布的影响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剪切速率分布的影响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剪切应变分布的影响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“能量”分布的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元件出口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流量下转速变化对元件出口粉体聚集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的转速变化影响第111-1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回流距离分布的影响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剪切速率分布的影响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剪切应变分布的影响第1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“能量”分布的影响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同压差下转速变化对粉体聚集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17页
     ·几何参数的变化对捏合盘元件混合性能的影响第117-141页
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的影响第117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停留时间的影响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回流距离的影响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剪切速率的影响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剪切应变的影响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剪切应力的影响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“能量”的影响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错列角对粉体聚集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的影响第126-1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回流距离分布的影响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剪切速率分布的影响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剪切应变分布的影响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螺杆和机筒之间间隙对粉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的影响第133-1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回流量和G的影响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回流距离分布的影响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剪切速率分布的影响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剪切应变分布的影响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剪切应力分布的影响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“能量”分布的影响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捏合盘盘片厚度对粉体直径分布的影响第140-141页
   ·小结第141-145页
第五章 捏合盘元件与螺纹元件的比较第145-156页
   ·螺纹元件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145-146页
   ·分析结果第146-155页
     ·两种元件的计算参数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·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47-155页
       ·回流量与G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·停留时间分布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  ·回流距离分布第149-150页
       ·剪切速率分布第150-151页
       ·剪切应变分布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  ·剪切应力分布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·液滴直径分布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·粉体直径分布第154-155页
   ·小结第155-156页
第六章 螺杆构型的模拟第156-166页
   ·螺杆构型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156-158页
   ·分析结果第158-164页
     ·计算参数第158-159页
     ·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59-164页
       ·流量、回流量与G第159-160页
       ·三种螺杆构型粘度、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平均值的比较第160-161页
       ·三种螺杆构型轴向压力变化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  ·三种螺杆构型粘度、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变沿轴向的变化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·液滴直径和粉体直径分布第163-164页
   ·小结第164-166页
第七章 总结第166-168页
   ·主要成果及结论第166-167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167-168页
参考文献第168-173页
致谢第173-174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4页
作者简介第174页

论文共1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征用补偿制度比较研究--以美、德、日为参照
下一篇:基于LabVIEW的六维腕力传感器静态标定虚拟仪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