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PON中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
第一章 绪论 | 第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接入网 | 第12页 |
1.1.2 接入网的发展及相关技术 | 第12-14页 |
1.2 无源光网络技术发展概况 | 第14-20页 |
1.2.1 发展历史 | 第14-15页 |
1.2.2 三种技术的特点和比较 | 第15-18页 |
1.2.3 EPON的技术优点 | 第18-20页 |
1.3 国内外市场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3.1 国外市场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3.2 国内市场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3.3 EPON应用前景 | 第22-23页 |
1.4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EPON结构和关键技术 | 第25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EPON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| 第25-32页 |
2.2.1 EPON结构简介 | 第25-26页 |
2.2.2 EPON各部分的功能要求 | 第26-28页 |
2.2.3 EPON的主要特性 | 第28-32页 |
2.3 EPON的体系结构 | 第32-35页 |
2.3.1 EPON传输帧结构 | 第32-33页 |
2.3.2 EPON分层模型 | 第33-35页 |
2.4 MPCP协议 | 第35-38页 |
2.4.1 MPCPDU | 第36页 |
2.4.2 GATE/REPORT机制 | 第36-37页 |
2.4.3 测距与时延补偿 | 第37页 |
2.4.4 MPCP发现处理过程 | 第37-38页 |
2.5 EPON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1页 |
2.5.1 系统同步和测距 | 第39页 |
2.5.2 突发接收问题 | 第39-40页 |
2.5.3 动态带宽分配(DBA) | 第40页 |
2.5.4 实时业务的传输质量 | 第40-41页 |
2.5.5 EPON的安全问题 | 第4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EPON OAM协议的研究 | 第42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42-43页 |
3.2 EPON OAM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43-47页 |
3.2.1 EPON OAM的结构 | 第43-44页 |
3.2.2 OAMPDU | 第44页 |
3.2.3 EPON OAM基本功能 | 第44-47页 |
3.3 EPON OAM功能的设计方案 | 第47-48页 |
3.3.1 EPON OAM功能总体结构 | 第47页 |
3.3.2 链路检测功能的设计要点 | 第47页 |
3.3.3 远程错误指示功能的设计要点 | 第47-48页 |
3.3.4 远程环回功能的设计方案说明 | 第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EPON中上行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 | 第50-66页 |
4.1 现有带宽分配算法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1.1 静态带宽分配算法 | 第51页 |
4.1.2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| 第51-54页 |
4.1.3 各种算法存在的问题 | 第54-56页 |
4.2 基于固定长度的带宽分配算法 | 第56-60页 |
4.2.1 研究背景 | 第56页 |
4.2.2 EPON帧结构 | 第56-57页 |
4.2.3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| 第57-59页 |
4.2.4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2.5 小结 | 第60页 |
4.3 EPON支持QoS的MAC协议设计 | 第60-65页 |
4.3.1 研究背景 | 第60页 |
4.3.2 EPON帧结构 | 第60-61页 |
4.3.3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| 第61-63页 |
4.3.4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.5 小结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66-68页 |
缩略语索引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