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部分 综述:花色的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| 第9-21页 |
1、牵牛属植物是研究进化的模式植物之 | 第10-12页 |
·起源及系统关系 | 第10-11页 |
·适合于研究表型变异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| 第11-12页 |
2、花青素代谢途径 | 第12-15页 |
3、授粉者介导的选择 | 第15-16页 |
4、花色变异的分子进化机制 | 第16-19页 |
·基因重复 | 第16-17页 |
·调控基因的作用 | 第17-18页 |
·转座子的作用 | 第18页 |
·表型的适应限制未来的分子进化方向 | 第18-19页 |
5、本研究的研究目标 | 第19-21页 |
第二部分 决定花色的基因在适应进化中的遗传变异 | 第21-35页 |
1.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实验样品 | 第21页 |
·取样地点 | 第21页 |
·所研究的基因 | 第21-22页 |
2. 实验方法 | 第22-27页 |
·实验室工作 | 第22-25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22页 |
·RNA 的提取 | 第22页 |
·目的基因片段的 | 第22-23页 |
·克隆与筛选 | 第23-24页 |
·测序反应 | 第24-2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5页 |
·野外观察 | 第25页 |
·传粉观察 | 第25页 |
·野外生长状况观察 | 第25页 |
·温室人工自交工作 | 第25-27页 |
3. 实验结果 | 第27-31页 |
·野外传粉情况调查 | 第27-28页 |
·圆叶牵牛不同花色个体的表型差异 | 第27页 |
·圆叶牵牛的传粉者 | 第27页 |
·传粉者的行为 | 第27-28页 |
·结构基因的调查 | 第28-30页 |
·CHS-D 基因的测序 | 第28-29页 |
·UF3GT 基因的测序 | 第29页 |
·ANS 基因的测序 | 第29-30页 |
·调控基因的调查 | 第30页 |
·温室中圆叶牵牛人工自交工作 | 第30-31页 |
4. 结论 | 第31-32页 |
5. 讨论 | 第32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4页 |
附录 | 第44-63页 |
1. 附图 | 第44-59页 |
图1 圆叶牵牛(Ipomoea | 第44页 |
图2 花青素苷元的基本结构 | 第44-45页 |
图3 花青素代谢途径及其基因结构 | 第45-46页 |
图4 中国的圆叶牵牛花色 | 第46-47页 |
图5 中国圆叶牵牛采集地点分布图 | 第47页 |
图6 中国圆叶牵牛的主要传粉者 | 第47-48页 |
图7 中华蜜蜂和小豆长喙天蛾 | 第48页 |
图8 欧洲、美洲等地圆叶牵牛主要传粉者—熊蜂 | 第48-49页 |
图9 所研究基因的 PCR 产物凝胶电泳结果 | 第49页 |
图10 样品中检测到的chs-D 等位基因的分布 | 第49-50页 |
图11 CHS-D 等位基因的结构 | 第50页 |
图12 中国圆叶牵牛中uf39t 等位基因的分布 | 第50-53页 |
图13 中国圆叶牵牛的 ANS 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 | 第53-54页 |
图14 ANS 氨基酸序列比对 | 第54-55页 |
图15 拟南芥 ANS 活性位点立体示意图(引自 Wilmouth,2002) | 第55-57页 |
图16 中国圆叶牵牛 IPMYB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 | 第57-58页 |
图17 温室中圆叶牵牛花色的分离 | 第58-59页 |
2.附表 | 第59-63页 |
表1 花青苷元的类型 | 第59页 |
表2 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中的转座子 | 第59-60页 |
表3 牵牛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统计 | 第60-61页 |
表4 在中国各地(共 12 个省、市)取样的具体样本数量 | 第61页 |
表5 所测序基因的位置、大小及等位基因数目 | 第61-62页 |
表6 圆叶牵牛不同花色个体的表型调查 | 第62页 |
表7 圆叶牵牛的野外分布频率及传粉情况的调查 | 第62-6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