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3页 |
1 水稻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研究 | 第11-15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病原学研究 | 第11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类地位 | 第11-12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形态学特征 | 第12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 | 第12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菌核的形成与浮沉特性 | 第12-13页 |
·物理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| 第13页 |
·化学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研究 | 第14页 |
·分子生物学在水稻纹枯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2 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井冈霉素的生物活性 | 第15-16页 |
·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菌的作用机理 | 第16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 | 第16-17页 |
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·抗药性植物病原菌的生物学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检测方法 | 第19页 |
·实验室获得抗药菌株的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理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原因 | 第20页 |
·植物病原菌抗性机理 | 第20-21页 |
·植物病原菌抗药性风险评估的内容 | 第21页 |
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水稻纹枯病菌抗井冈霉素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3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的分离与培养 | 第23页 |
·抗井冈霉素菌株的诱导与培养 | 第23-24页 |
·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毒力测定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抗井冈霉素菌株的诱导方法 | 第24页 |
·Jgm~r的形态及培养性状观察 | 第24-25页 |
·细胞核染色观察 | 第24页 |
·培养性状与光学显微镜观察 | 第24页 |
·超微结构观察 | 第24-25页 |
·离体适合度测定 | 第25-27页 |
·Jmg~r与Jmg~s的致病性测定 | 第25页 |
·叶片离体接种方法 | 第25页 |
·发病过程观察 | 第25页 |
·Jmg~r与Jmg~s的生长量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Jmg~r与Jmg~s的产菌核测定 | 第26页 |
·pH对Jmg~r与Jmg~s的生长影响 | 第26页 |
·不同营养培养基对Jmg~r与Jmg~s的生长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Jmg~r的抗药稳定性测定 | 第27页 |
2.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·水稻纹枯病菌株的分离 | 第27页 |
·Jmg~r的诱导 | 第27-28页 |
·Jmg~r与Jmg~s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| 第28-30页 |
·Jmg~r与Jmg~s细胞核染色的观察结果 | 第28页 |
·Jmg~r与Jmg~s菌丝形态观察结果 | 第28页 |
·Jgm~r与Jgm~s的培养性状观察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Jmg~r与Jmg~s菌核形成观察结果 | 第29页 |
·Jgm~r与Jgm~s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Jmg~r与Jmg~s适合度测定结果 | 第30-34页 |
·Jmg~r与Jmg~s的致病性结果 | 第30-32页 |
·致病过程观察 | 第30-31页 |
·Jmg~r与Jmg~s的致病力比较 | 第31-32页 |
·Jmg~r与Jmg~s的生长量测定 | 第32页 |
·Jmg~r与Jmg~s的产菌核测定 | 第32页 |
·pH对Jmg~r与Jmg~s的生长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营养培养基对Jmg~r与Jmg~s的生长影响 | 第33页 |
·Jmg~r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| 第33-34页 |
3.结论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Jmg~r与Jmg~s的核型鉴定 | 第34页 |
·Jmg~r的诱导与获得 | 第34页 |
·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观察 | 第34-35页 |
·Jmg~r的适合度研究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抗井冈霉素水稻纹枯病菌株的生理学研究 | 第36-4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0页 |
·Jmg~r与Jmg~s粗代谢物的生物检测 | 第36-37页 |
·菌株准备及培养 | 第36页 |
·粗代谢物的制备 | 第36页 |
·粗代谢物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| 第36页 |
·粗代谢物对水稻幼茎组织细胞膜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Jmg~r与Jmg~s电导率及对渗透压的敏感性 | 第37页 |
·菌株准备及培养 | 第37页 |
·供试培养基的制备 | 第37页 |
·Jmg~r与Jmg~s渗透压影响测定方法 | 第37页 |
·Jmg~r与Jmg~s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| 第37页 |
·Jmg~r与Jmg~s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| 第37-39页 |
·葡萄糖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37页 |
·DNS(3,5-二硝基水杨酸)试剂的配制 | 第37-38页 |
·Jmg~r与Jmg~s胞外酶的提取 | 第38页 |
·底物溶液配制 | 第38页 |
·指示剂溶液配制 | 第38页 |
·葡萄糖标准曲线制作 | 第38-39页 |
·Jmg~r与Jmg~s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方法 | 第39页 |
·Jmg~r与Jmg~s可溶性蛋白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供试菌丝获得方法 | 第39页 |
·供试可溶性蛋白的提取方法 | 第39页 |
·样品制备 | 第39页 |
·配制凝胶储备液 | 第39-40页 |
·配制分离胶 | 第40页 |
·制备浓缩胶 | 第40页 |
·制备胶板 | 第40页 |
·电泳分离 | 第40页 |
·染色 | 第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·粗代谢物对水稻种子发芽率 | 第40-41页 |
·粗代谢物对水稻幼茎组织细胞膜的影响 | 第41页 |
·Jmg~r与Jmg~s对渗透压的敏感性 | 第41-42页 |
·Jmg~r与Jmg~s对电导率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Jmg~r与Jmg~s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| 第42-43页 |
·Jmg~r与Jmg~s可溶性蛋白分析 | 第43-44页 |
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·粗代谢物的生物活性 | 第44页 |
·纤维素酶与致病力的差异 | 第44页 |
·电导率与渗透压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可溶性蛋白电泳差异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附录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