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7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10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现代社会保障理论概述 | 第14-20页 |
·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理念 | 第14-15页 |
·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理论渊源 | 第15页 |
·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16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主要特征 | 第16-20页 |
·社会保障的功能 | 第16-18页 |
·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与评价 | 第20-39页 |
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 | 第20-25页 |
·土地改革——从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| 第20-21页 |
·农业合作化——从土地入股到土地公有 | 第21-22页 |
·人民公社——从一大二公到三级所有 | 第22页 |
·包产到户——土地公有,家庭经营 | 第22-24页 |
·包产到户——基本制度,长期稳定 | 第24-25页 |
·城乡一体化——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| 第25页 |
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9页 |
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评价 | 第29-30页 |
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展望 | 第30-39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回顾与评价 | 第39-52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过程 | 第39-44页 |
·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(1949-1957年) | 第39页 |
·农村集体保障的进一步巩固完善(1958-1965年) | 第39-40页 |
·农村集体保障的异常发展(1966-1978年) | 第40-41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的调整与恢复(1978-1985年) | 第41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创新(1986-至今) | 第41-44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4-48页 |
·城乡不平衡,保障覆盖面窄 | 第44-45页 |
·保障体系不健全 | 第45-46页 |
·保障立法滞后 | 第46-47页 |
·保障水平低 | 第47页 |
·保障管理混乱 | 第47-48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难度大,社保基金增值难 | 第48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评价 | 第48-52页 |
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 | 第52-58页 |
·日本的“共济”和“国民年金”制度 | 第52-54页 |
·农村社会保险 | 第52-53页 |
·农村公共援助 | 第53页 |
·农村福祉(老人保健) | 第53页 |
·儿童津贴 | 第53页 |
·农业灾害保险 | 第53-54页 |
·加拿大的农民所得政策 | 第54-55页 |
·法国的“农业社会互助金”制度 | 第55页 |
·印度的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| 第55-58页 |
·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| 第56页 |
·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| 第56页 |
·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构想 | 第58-70页 |
·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总体思路 | 第58-60页 |
·强制保障与自愿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| 第58页 |
·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| 第58-59页 |
·社会保障基金以个人缴纳为主,集体补助为辅,国家适当支持的原则 | 第59页 |
·政府统一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| 第59-60页 |
·农工商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 | 第60页 |
·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选择 | 第60-63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模式 | 第60-61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管理、监督机制模式 | 第61页 |
·农村社会保障宣传、教育机制模式 | 第61-62页 |
·科学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系统 | 第62页 |
·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创新机制 | 第62-63页 |
·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63-70页 |
·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子系统 | 第64页 |
·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子系统 | 第64-65页 |
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子系统 | 第65-66页 |
·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和农村社会互助制度子系统 | 第66-67页 |
·补充保障子系统 | 第67-70页 |
注释 | 第70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