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硒(Se)和碲(Te) | 第9-11页 |
·螺旋藻 | 第11-13页 |
·螺旋藻中主要的光合色素 | 第13-15页 |
·抗氧化酶 | 第15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硒(Ⅳ)、碲(Ⅳ)双组分胁迫对螺旋藻的生长的影响 | 第18-2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藻种及仪器 | 第18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18页 |
·Se(Ⅳ)、Te(Ⅳ)胁迫实验 | 第18-19页 |
·生长速率曲线的测定 | 第19页 |
·生物量的测定 | 第1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9-21页 |
·Se(Ⅳ)胁迫下不同Te(Ⅳ)浓度对两种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·藻生长的动力学方程 | 第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硒(Ⅳ)、碲(Ⅳ)双组分胁迫对螺旋藻的生理生化影响 | 第22-32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2-25页 |
·材料与仪器 | 第22页 |
·螺旋藻的培养 | 第22-23页 |
·Se(Ⅳ)、Te(Ⅳ)胁迫实验 | 第23页 |
·生物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·脂溶性色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·水溶性蛋白及藻胆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·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丙二醛(MDA)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硒、碲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藻体K~+含量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5-32页 |
·硒、碲双组分胁迫对两种螺旋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各实验组的丙二醛(MDA)含量 | 第26-27页 |
·螺旋藻水溶性蛋白、藻蓝蛋白(PC)及别藻蓝蛋白(APC)含量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·螺旋藻脂溶性色素含量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螺旋藻中K~+含量的变化 | 第29-30页 |
·螺旋藻硒、碲含量的测定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Se(Ⅳ)、Te(Ⅳ)双组分胁迫的钝顶螺旋藻产生的胞外Se(0)、Te(0)粒子形貌观察 | 第32-4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藻种 | 第32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2页 |
·Se(Ⅳ)、Te(Ⅳ)胁迫 | 第32-33页 |
·胞外纳米态粒子的收集和筛分 | 第33页 |
·仪器 | 第3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7页 |
·纳米态粒子的形态和尺寸 | 第33-35页 |
·AFM扫描 | 第33-34页 |
·TEM扫描 | 第34-35页 |
·激光散射扫描 | 第35页 |
·纳米态粒子性质的初步探讨 | 第35-3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藻种 | 第37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7页 |
·螺旋藻TEM扫描及样品制备步骤 | 第37-3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
·TEM观察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