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23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14-15页 |
·棉花抗、感黄萎病品种及其组合的F_2、F_(2∶3) | 第14页 |
·接种菌系 | 第14页 |
·分子标记材料 | 第14页 |
·引物及试剂 | 第14-15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5-23页 |
·亲本抗病性鉴定 | 第15页 |
·F_2代田间种植和调查 | 第15页 |
·F_2及F_(2∶3)家系培育及抗病性鉴定 | 第15-16页 |
·棉花基因组DNA提取和纯化 | 第16-17页 |
·BSA(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)分池 | 第17页 |
·PCR反应 | 第17-19页 |
·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及电泳 | 第19-21页 |
·F_2群体多态性引物扩增、谱带记录及数据分析 | 第21页 |
·差异片段的回收及二次PCR扩增 | 第21页 |
·差异片段的克隆 | 第21-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4页 |
·不同年份F_2群体的抗性鉴定结果 | 第23-25页 |
·F_(2∶3)家系的抗性鉴定结果 | 第25-26页 |
·SSR引物筛选结果 | 第26-28页 |
·F_2群体特异性SSR引物扩增结果 | 第28页 |
·分子标记与抗黄萎病基因之间的遗传连锁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F_2验证群体特异性SSR引物扩增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差异片段的回收和二次扩增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AFLP引物筛选结果 | 第32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7页 |
·黄萎病抗性鉴定群体以F_(2∶3)家系代替F_2代单株更为可靠 | 第34-35页 |
·黄萎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4-4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附录Ⅰ:培养室黄萎病抗性鉴定试验过程图片 | 第47-49页 |
附录Ⅱ:试验中所用引物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