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·重金属离子污染及去除技术 | 第9-11页 |
| ·重金属离子污染 | 第9-10页 |
| ·重金属离子去除技术 | 第10-11页 |
| ·污染有机物及去除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·污染有机物 | 第11页 |
| ·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·分子印迹技术 | 第12-15页 |
| ·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分子印迹技术基本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·分子印迹技术分类 | 第14页 |
| ·分子印迹技术应用 | 第14-15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铜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16页 |
| ·苯胺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第2章 实验方法 | 第17-22页 |
| ·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17-18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17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17-18页 |
| ·实验及测试 | 第18-22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功能单体的选择 | 第19页 |
| ·溶剂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| ·交联剂的选择 | 第20页 |
| ·链引发方式 | 第20页 |
| ·模板分子-功能单体-交联剂比例 | 第20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的实验测试参数 | 第20-21页 |
| ·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及物理测试 | 第21-22页 |
| 第3章 铜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22-45页 |
| ·油酸单体铜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乳液合成及性能研究 | 第22-30页 |
| ·Cu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22-23页 |
| ·对比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23页 |
| ·吸附性研究 | 第23页 |
| ·吸附选择性研究 | 第23-26页 |
| ·吸附机理分析 | 第26页 |
| ·SEM表征 | 第26-27页 |
| ·比表面与孔结构测试 | 第27-28页 |
| ·物理稳定性研究 | 第28-29页 |
| ·pH值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温度影响 | 第30页 |
| ·丙烯酰胺单体Cu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30-34页 |
| ·丙烯酰胺单体Cu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| ·对比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1页 |
| ·吸附性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·选择性研究 | 第32-34页 |
| ·油酸单体沉淀聚合铜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及性能研究 | 第34-38页 |
| ·Cu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·对比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·吸附性研究 | 第34-35页 |
| ·选择性研究 | 第35-36页 |
| ·SEM表征 | 第36-37页 |
| ·表面及孔测试 | 第37-38页 |
| ·油酸单体表面模板聚合铜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及性能研究 | 第38-43页 |
| ·Cu(II)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8页 |
| ·对比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| ·吸附性研究 | 第39页 |
| ·选择性研究 | 第39-41页 |
| ·SEM表征 | 第41-42页 |
| ·表征比表面及孔测试 | 第42-43页 |
| ·油酸单体制备方法比较 | 第43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4章 分子印迹技术吸附去除水中苯胺研究 | 第45-51页 |
| ·离子配位模板合成苯胺印迹聚合物 | 第45-46页 |
| ·对比非印迹聚合物制备 | 第46页 |
| ·苯胺印迹聚合物吸附性研究 | 第46页 |
| ·苯胺印迹聚合物选择性研究 | 第46-50页 |
| ·SEM表征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7-58页 |
|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| 第58页 |
|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| 第58页 |
|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