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0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国内外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成岩作用研究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0-23页 |
·构造演化特征 | 第20页 |
·沉积地层格架 | 第20-23页 |
第3章 延长组物源分析 | 第23-49页 |
·古流向特征 | 第23-31页 |
·古流向的研究方法 | 第23-26页 |
·延长组长8 油层组古流向特征 | 第26-29页 |
·延长组长6 油层组古流向特征 | 第29-31页 |
·砂岩组分特征 | 第31-33页 |
·重矿物特征 | 第33-44页 |
·重矿物物源分析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延长组长8 段重矿物特征 | 第36-39页 |
·延长组长6 段重矿物特征 | 第39-44页 |
·稀土元素特征 | 第44-49页 |
·阴山古陆物源区 | 第44-46页 |
·秦祁褶皱带(陇西古陆) | 第46-47页 |
·阿拉善古陆物源区 | 第47页 |
·河西走廊地区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延长组沉积边界确定 | 第49-71页 |
·周缘古陆特征 | 第49-55页 |
·北部阴山古陆 | 第49-50页 |
·西北部阿拉善古陆 | 第50-53页 |
·陇西古陆 | 第53-54页 |
·秦岭古陆 | 第54-55页 |
·延长组盆地边界分析 | 第55-70页 |
·盆地西北沉积边界 | 第55-60页 |
·盆地西南沉积边界 | 第60-66页 |
·盆地西部边界 | 第66-69页 |
·盆地南部边界 | 第69-70页 |
·延长组原型盆地特征 | 第70-71页 |
第5章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71-80页 |
·储层孔隙类型 | 第71-75页 |
·原生孔隙 | 第71-73页 |
·次生孔隙 | 第73-75页 |
·储层的孔渗特征 | 第75-76页 |
·储层砂岩的孔隙演化史 | 第76-80页 |
第6章 成岩作用研究 | 第80-96页 |
·成岩作用类型 | 第80-91页 |
·压实、压溶作用 | 第80-82页 |
·胶结作用 | 第82-89页 |
·交代作用 | 第89页 |
·溶蚀作用 | 第89-91页 |
·成岩演化序列 | 第91-93页 |
·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| 第93-96页 |
第7章 物源与成岩耦合及对储层的影响 | 第96-102页 |
·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| 第96-97页 |
·物源与成岩在空间上的配置 | 第97-102页 |
·阴山古陆物源区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 | 第97-99页 |
·陇西古陆、秦岭—祁连古陆物源区物源与延长组成岩耦合关系 | 第99-100页 |
·阿拉善古陆物源区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 | 第100-102页 |
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