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岩多孔材料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吸附性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起源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煤的结构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关于煤的空隙和裂缝分类 | 第12-13页 |
·煤吸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煤吸附性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开发煤层气方面 | 第16-17页 |
·在矿井安全生产方面 | 第17页 |
·在环保上 | 第17页 |
·在孔结构研究方面 | 第17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案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煤岩基本特征分析 | 第19-43页 |
·煤的形成及分级 | 第19-24页 |
·煤的形成机制 | 第19-20页 |
·成岩过程中显微组分的形成 | 第20页 |
·煤岩显微测试与分析 | 第20-24页 |
·偏光镜镜像分析 | 第24-32页 |
·薄片的制备 | 第24-26页 |
·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| 第26-32页 |
·煤岩孔隙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2-39页 |
·煤微孔分类和裂隙类型 | 第32-34页 |
·实验结果图片分析 | 第34-39页 |
·孔隙填充物的能谱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煤样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3-53页 |
·红外光谱在分析煤结构中的应用 | 第43-48页 |
·一般原理 | 第43页 |
·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峰 | 第43-46页 |
·煤化学结构模型及其发展 | 第46-48页 |
·煤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48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·煤分子中各基团的归属 | 第49-50页 |
·图谱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4章 煤的吸附特性讨论 | 第53-62页 |
·煤的孔隙结构与吸附性 | 第53-54页 |
·煤吸附瓦斯的本质 | 第53页 |
·煤的孔隙性与吸附性 | 第53-54页 |
·煤的分子结构与吸附性 | 第54-56页 |
·煤的吸附力 | 第54-55页 |
·多层吸附 | 第55-56页 |
·煤样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 | 第56-60页 |
·影响因素 | 第56页 |
·吸附等温线表达式 | 第56-57页 |
·吸附曲线类型吸附实验结果 | 第57-60页 |
·煤高压等温吸附理论方法与不足 | 第60-61页 |
·高压下试验标准 | 第60页 |
·高压下理论试验方法的不足 | 第60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