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层序、沉积相及储层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9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·具体技术手段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7页 |
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9-25页 |
·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| 第19页 |
·研究区域构造演化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区域生物地层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区域沉积格局演化 | 第22-25页 |
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时期的沉积格局 | 第22-23页 |
·中三叠统中三叠统时期的沉积格局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川北中三叠统岩性剖面结构与相序特征 | 第25-37页 |
·川北中三叠统岩石特征 | 第25-28页 |
·单井沉积相岩性特征 | 第28-37页 |
第4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 | 第37-73页 |
·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 | 第37-38页 |
·层序级别划分 | 第38-39页 |
·川北中三叠层序地层特征 | 第39-49页 |
·层序界面识别 | 第42-45页 |
·体系域界面识别 | 第45页 |
·岩性组合特征 | 第45-47页 |
·层序叠置样式 | 第47-49页 |
·川北中三叠统高频层序地层特征 | 第49-58页 |
·中三叠统高频层序划分依据 | 第49-51页 |
·川北地区中三叠统高频层序主要类型 | 第51-52页 |
·川北地区中三叠统高频层序发育分布特征 | 第52-53页 |
·川北地区中三叠统高频层序成因及特征 | 第53-58页 |
·川北中三叠统层序动力学研究 | 第58-71页 |
·Fischer 发展现状 | 第58-60页 |
·Fischer 原理及步骤 | 第60页 |
·河坝1 井米级旋回划分 | 第60-62页 |
·累计偏差分析 | 第62-68页 |
·可容空间划分 | 第68页 |
·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可容空间对比 | 第68-71页 |
·川北中三叠统地层控制因素研究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川北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| 第73-94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73-77页 |
·沉积相电性特征 | 第77-78页 |
·川北中三叠世沉积相带划分 | 第78-79页 |
·三级层序格架下典型剖面分析 | 第79-85页 |
·陡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模式 | 第85-89页 |
·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| 第85-86页 |
·陡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模式 | 第86-89页 |
·中三叠世三级层序沉积相平面展布 | 第89-94页 |
第6章 川北中三叠统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| 第94-100页 |
·储集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| 第94页 |
·储渗空间形成机制 | 第94-98页 |
·储渗空间建设机制 | 第94-97页 |
·储渗空间破坏机制 | 第97-98页 |
·成岩阶段划分与储层空间演化 | 第98-100页 |
第7章 中三叠统储层发育分布特征 | 第100-108页 |
·剖面与储层发育分布 | 第100-101页 |
·中三叠统储层类型 | 第100页 |
·井剖面上中三叠统储层发育解剖与储层发育状况 | 第100-101页 |
·储层发育平面分布规律 | 第101-103页 |
·下部三级层序的储层发育分布 | 第101-103页 |
·上部三级层序的储层发育分布 | 第103页 |
·中三叠统岩溶储层的有利区域 | 第103-108页 |
·岩溶机制及研究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·中三叠岩溶古地貌特征 | 第104-105页 |
·岩溶储层分类 | 第105-106页 |
·岩溶作用平面展布 | 第106-108页 |
结论 | 第108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