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29页 |
1 蓝藻水华与浮力 | 第16-17页 |
2 气囊的特征 | 第17-22页 |
·伪空胞和气囊 | 第17-19页 |
·气囊的分离纯化 | 第19-20页 |
·气囊的形态和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气囊的化学组成 | 第21-22页 |
3 气囊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22-27页 |
·GvpA蛋白及其基因 | 第22-23页 |
·GvpC蛋白及其基因 | 第23-25页 |
·伪空胞基因丛 | 第25-27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和总体设计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微囊藻FACH8854的伪空胞基因丛 | 第29-42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3页 |
·藻株和培养条件 | 第29页 |
·微囊藻FACH8854总DNA的提取 | 第29-30页 |
·微囊藻FACH8854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克隆的筛选 | 第30页 |
·PCR和反向PCR | 第30-32页 |
·Southern blot杂交 | 第32-33页 |
·探针的标记 | 第32页 |
·转膜和杂交 | 第32-33页 |
2 结果 | 第33-39页 |
·构建微囊藻FACHB854的基因组文库 | 第33-35页 |
·文库中筛选到含有gvp基因的克隆 | 第35-36页 |
·微囊藻FACHB854中伪空胞基因丛全长的获得 | 第36-37页 |
·Southern blot证明基因组中只有这一个伪空胞基因丛 | 第37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微囊藻伪空胞基因丛的结构类型、系统演化和表达差异 | 第42-64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2-48页 |
·蓝藻藻株和培养条件 | 第42页 |
·微囊藻总DNA的提取 | 第42-43页 |
·PCR反应及引物 | 第43-44页 |
·进化树的构建 | 第44页 |
·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44页 |
·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| 第44-45页 |
·微囊藻气囊的分离和纯化 | 第45-46页 |
·抗血清的制备 | 第46页 |
·蓝藻总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| 第46-47页 |
·SDS-PAGE | 第47页 |
·Western blot | 第47页 |
·负染色电镜观察 | 第47-48页 |
2 结果 | 第48-60页 |
·伪空胞基因丛存在着四种基本结构类型 | 第48-51页 |
·演化关系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基因丛类型与伪空胞蛋白表达水平 | 第55-59页 |
·基因丛类型与气囊形态的关系 | 第59-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4页 |
第四章 gvp基因表达调控的初步研究 | 第64-7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64-68页 |
·藻株和培养条件 | 第64-65页 |
·代时和生长速率 | 第65页 |
·叶绿素a含量测定 | 第65页 |
·总RNA的提取 | 第65-66页 |
·模板梯度稀释RT-PCR | 第66-67页 |
·实时定量RT-PCR | 第67-68页 |
·标准品质粒DNA的制备 | 第67页 |
·实时定量PCR反应 | 第67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67页 |
·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别 | 第67-68页 |
2 结果 | 第68-74页 |
·环境因子与漂浮性 | 第68-70页 |
·pH对gvpA和gvpC基因转录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·总RNA的检测 | 第70-71页 |
·模板梯度稀释RT-PCR | 第71-72页 |
·实时定量RT-PCR | 第72-74页 |
3 讨论 | 第74-76页 |
第五章 微囊藻FACH8854中微型插入因子的研究 | 第76-8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77-78页 |
·蓝藻藻株和培养条件 | 第77页 |
·PCR、反向PCR | 第77页 |
·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克隆的筛选 | 第77页 |
·Southern blot杂交 | 第77-78页 |
·NCBI GenBank录入编号 | 第78页 |
2 结果 | 第78-84页 |
·微型插入因子的发现和序列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ISM854-1及其同源序列在其他微囊藻株中的分布 | 第80-81页 |
·ISM854-1的靶位点特征 | 第81-82页 |
·ISM854-1的变异体 | 第82-84页 |
3 讨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7页 |
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9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97-98页 |
附件1 | 第98-101页 |
附件2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