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陶瓷窑炉黑烟的主要成因及污染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陶瓷窑炉黑烟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·陶瓷窑炉黑烟的产生机理 | 第12-13页 |
·黑烟的产生是能源的浪费 | 第12页 |
·发达国家工业陶瓷窑炉的污染控制 | 第12页 |
·国内陶瓷窑炉产生黑烟的机理 | 第12-13页 |
·燃烧过程中炭黑粒子的生成机理 | 第13-17页 |
·气体火焰中炭黑的生成机理 | 第13-16页 |
·煤燃烧过程炭黑的生成机理模型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炭黑产生的影响因素及物化性质 | 第17-30页 |
·影响控制燃煤窑炉产生黑烟的因素 | 第17-19页 |
·煤种的差异 | 第17-18页 |
·空气供应量 | 第18页 |
·空气与煤挥发分的混合状况 | 第18页 |
·炉温 | 第18-19页 |
·燃烧时煤挥发分的停留时间 | 第19页 |
·炭黑的性质 | 第19-23页 |
·炭黑的外观 | 第19页 |
·炭黑的组成 | 第19页 |
·炭黑的堆密度 | 第19页 |
·粒径分布 | 第19-21页 |
·炭黑的比表面积 | 第21-22页 |
·炭黑的润湿性 | 第22-23页 |
·炭黑的安息角 | 第23页 |
·炭黑的粘附性 | 第23页 |
·现阶段消除黑烟的技术 | 第23-28页 |
·燃煤陶瓷窑炉烟尘治理技术的难点 | 第23-24页 |
·消除黑烟的主要技术 | 第24-28页 |
·去除炭黑的新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8页 |
·根据炭黑性质特点提出去除黑烟的新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·基于表面和混凝机理的湿法控制炭黑的研究 | 第29页 |
·干式微孔过滤除尘器的性能实验及炭黑去除效果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基于表面和混凝作用的湿法去除炭黑的实验研究 | 第30-72页 |
·实验材料及原理 | 第30-34页 |
·实验方案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设备 | 第31页 |
·实验化学药品 | 第31-34页 |
·混凝剂溶液去除炭黑的对比实验 | 第34-38页 |
·混凝剂的混凝原理 | 第34-35页 |
·混凝剂溶液的炭黑去除实验 | 第35-3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表面活性剂与有机絮凝剂的复配实验(A 组) | 第38-49页 |
·炭黑的润湿原理 | 第38页 |
·A 组配方1 实验 | 第38-42页 |
·A 组配方2 实验 | 第42-45页 |
·A 组配方3 实验 | 第45-49页 |
·表面活性剂与无机凝聚剂的复配实验(B 组) | 第49-56页 |
·B 组配方1 实验 | 第49-51页 |
·B 组配方2 实验 | 第51-54页 |
·B 组配方3 实验 | 第54-56页 |
·表面活性剂、凝聚和絮凝剂的复合实验(C 组) | 第56-67页 |
·C 组配方1 实验 | 第56-60页 |
·C 组配方2 实验 | 第60-64页 |
·C 组配方3 实验 | 第64-67页 |
·实验现象分析与讨论 | 第67-71页 |
·实验现象与结果 | 第67-68页 |
·实验机理与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应用前景 | 第71-72页 |
第4章 干式微孔过滤除尘器的过滤性能实验研究 | 第72-93页 |
·过滤式除尘器简介 | 第72-76页 |
·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 | 第72-73页 |
·袋式除尘器技术特点 | 第73-74页 |
·影响袋式除尘器效率和寿命的因素 | 第74-76页 |
·新型干式微孔过滤除尘器 | 第76-79页 |
·研发除尘器的原则 | 第76-77页 |
·干式微孔过滤除尘器性能特点 | 第77-78页 |
·新型滤料—微孔陶瓷 | 第78-79页 |
·除尘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内容 | 第79-80页 |
·实验内容 | 第79页 |
·实验装置与设备 | 第79-80页 |
·除尘器性能的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| 第80-92页 |
·除尘器处理风量与静压环静压关系 | 第80-83页 |
·干式微孔除尘器过滤风速与压力损失的关系 | 第83-85页 |
·新鲜微孔陶瓷滤料的荷尘 | 第85-88页 |
·黑烟入口浓度与除尘效率之间的关系 | 第88-91页 |
·干式微孔除尘器的清灰 | 第91-92页 |
·结论 | 第92-93页 |
第5章 工业应用前景分析 | 第93-96页 |
·工业应用方案 | 第93-95页 |
·工业应用经济效益分析 | 第95-96页 |
结论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07-108页 |
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授受及申请专利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