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. 导论 | 第8-18页 |
·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治理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家审计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改革模式方面 | 第12-13页 |
·从审计史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方面 | 第13页 |
·审计文化的角度 | 第13-14页 |
·会计学的角度 | 第14页 |
·以权力监督和反腐败为角度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研究方法、内容、结构及创新之处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结构框架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8页 |
2. 治理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8页 |
·治理理论 | 第18-24页 |
·治理的基本概念 | 第18-20页 |
·治理理论的层次结构 | 第20-22页 |
·善治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国家审计制度理论 | 第24-28页 |
·审计的基本概念 | 第24-25页 |
·审计制度与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5-26页 |
·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权力监督理论 | 第27-28页 |
3. 国别国家审计制度及其治理意义 | 第28-35页 |
·国别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8-29页 |
·美国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8页 |
·法国的司法型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8-29页 |
·德国的独立型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9页 |
·瑞典的行政型国家审计制度 | 第29页 |
·国别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评析 | 第29-35页 |
·国别国家审计制度的优点 | 第29-32页 |
·司法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优点 | 第29-30页 |
·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优点 | 第30-31页 |
·行政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优点 | 第31页 |
·独立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优点 | 第31-32页 |
·国别国家审计制度的不足 | 第32-35页 |
·司法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不足 | 第32-33页 |
·立法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不足 | 第33页 |
·行政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不足 | 第33-34页 |
·独立型国家审计制度的不足 | 第34-35页 |
4. 中国与上述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比较分析 | 第35-41页 |
·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及其治理意义 | 第35-38页 |
·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 | 第35-36页 |
·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治理意义 | 第36-38页 |
·中国与上述国家审计制度的治理意义异同 | 第38-41页 |
·共同点 | 第38-39页 |
·差异性 | 第39-40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40-41页 |
5. 治理视野下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| 第41-57页 |
·国家审计导入治理理念 | 第41-46页 |
·公共审计服务主体多元化 | 第41-42页 |
·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| 第42页 |
·在政府审计内部要引入私人部门管理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树立绩效审计理念及建立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| 第43-45页 |
·建立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| 第45-46页 |
·做好治理视野下国家审计制度的职能定位 | 第46-50页 |
·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机制 | 第46页 |
·增强审计治理的独立性 | 第46-48页 |
·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| 第48页 |
·实现政府治理公开透明 | 第48-49页 |
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| 第49-50页 |
·做好治理视野下经济责任审计 | 第50-51页 |
·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| 第50页 |
·做好治理视野下经济责任审计 | 第50-51页 |
·做好治理视野下政府效益审计 | 第51-54页 |
·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| 第51页 |
·加快向政府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 | 第51页 |
·建立治理导向下的政府效益审计 | 第51-54页 |
·完善治理导向下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| 第54-57页 |
·构建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 | 第54-55页 |
·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建设 | 第55-56页 |
·逐步建立与其相关配套制度 | 第56-57页 |
6. 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59页 |
致谢词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