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和谐教育观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一、引言 | 第8-11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| 1.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教育观 | 第8-9页 |
| ⒉教育自身发展呼唤和谐教育观 | 第9-10页 |
| 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| (三) 研究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和谐教育观的内涵 | 第11-14页 |
| (一) 从字型和字义来分析“和谐”的含义 | 第11-12页 |
| 1.“和”字的含义 | 第11页 |
| ⒉“谐”的含义 | 第11页 |
| ⒊“和谐”的含义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| 第12-14页 |
| 1.教育观的概念 | 第12页 |
| ⒉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| 第12-14页 |
| 三、“和谐教育观”的理论依据 | 第14-22页 |
| (一)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对“和谐”精神的探求 | 第14-17页 |
| ⒈孔子以前的古人对“和谐”观念的论述 | 第14-15页 |
| 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“和谐观念”的描述 | 第15-17页 |
| (二) 外国教育传统注重对和谐精神的探求 | 第17-22页 |
| 1古希腊时期对和谐思想的论述 | 第17-18页 |
| 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“和谐教育”思想的论述 | 第18-20页 |
| 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和谐教育思想的阐述 | 第20-22页 |
| 四、和谐教育观的落实 | 第22-37页 |
| (一) 树立和谐的教育目的观 | 第22-29页 |
| 1.教育目的 | 第22页 |
| ⒉和谐教育目的观 | 第22-29页 |
| (二) 培养和谐的师生观 | 第29-33页 |
| 1.传统师生关系概述 | 第29-30页 |
| ⒉中国现当代师生关系概述 | 第30-31页 |
| ⒊创建新型的“和谐的师生关系” | 第31-33页 |
| (三) 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氛围 | 第33-37页 |
| 1.硬性管理与软管理相互结合 | 第33-35页 |
| ⒉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 | 第35-37页 |
| 五、结论 | 第37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| 附录 | 第41-46页 |
| 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