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分析的框架 | 第11-31页 |
第一节 分析要素之一:价值 | 第11-16页 |
一、有关价值的一般理论 | 第11-13页 |
二、政府价值内容 | 第13-14页 |
二、企业价值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分析要素之二:资源 | 第16-20页 |
一、有关资源的一般理论 | 第16-18页 |
二、政府资源要素 | 第18-19页 |
二、企业资源要素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分析要素之三:影响力 | 第20-23页 |
一、有关影响力的一般理论 | 第20-22页 |
二、政府和企业间影响力 | 第22-23页 |
第四节 分析要素之四:交换 | 第23-27页 |
一、交换概念与形式 | 第23-25页 |
二、促成交换的其他条件 | 第25-26页 |
三、交换与寻租、创租和博弈 | 第26-27页 |
第五节 分析框架概述 | 第27-31页 |
一、四种要素作用下的政府类型 | 第27-29页 |
二、四种要素在政府和企业关系中的基本运作模式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历史变迁 | 第31-49页 |
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(1949-1978) | 第31-36页 |
一、价值的同一性 | 第31-33页 |
二、资源的控制性 | 第33-34页 |
三、影响力的单一化 | 第34-35页 |
四、交换的计划性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政府与企业关系变迁的第一次浪潮(1978-1992) | 第36-42页 |
一、价值的分化 | 第36-37页 |
二、资源的初步分离 | 第37-40页 |
三、关系型影响力 | 第40-41页 |
四、无序的交换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政府与企业关系变迁的第二次浪潮(1992- ) | 第42-49页 |
一、价值的重塑 | 第43-44页 |
二、资源的回归 | 第44-46页 |
三、趋于均衡的影响力 | 第46-48页 |
四、初步有序的交换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一致与分歧:转型期我国政府与企业关系中若干交换模式 | 第49-70页 |
第一节 信息控制模式 | 第49-54页 |
一、基本特征与典型事例 | 第49-53页 |
二、信息控制模式基本分析 | 第53-54页 |
第二节 自由裁量模式 | 第54-58页 |
一、基本特征与典型事例 | 第55-57页 |
二、自由裁量模式基本分析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制度供给模式 | 第58-63页 |
一、基本特征与典型事例 | 第58-61页 |
二、制度供给模式基本分析 | 第61-63页 |
第四节 身份认定模式 | 第63-66页 |
一、基本特征与典型事例 | 第63-65页 |
二、身份认定模式基本分析 | 第65-66页 |
第五节 政府与企业交换再析 | 第66-70页 |
一、交换的动机与名义 | 第66-67页 |
二、交换渠道与方式 | 第67-69页 |
三、交换的制度化和合法化 | 第69-70页 |
第四章 政府与企业交换关系的延续和变迁 | 第70-74页 |
第一节 政府与企业交换关系的延续 | 第70页 |
第二节 政府与企业交换关系的变迁 | 第70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后记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