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部分 股份支付概述 | 第9-23页 |
一、股份支付的概念与分类 | 第9-12页 |
(一) 股份支付的概念 | 第9-11页 |
(二) 股份支付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二、股份支付的性质 | 第12-16页 |
三、股份支付的作用 | 第16-18页 |
(一) 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| 第16页 |
(二) 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| 第16-17页 |
(三)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| 第17页 |
(四) 吸引、留住高素质人才 | 第17-18页 |
四、股份支付会计文献综述 | 第18-23页 |
(一) 国外对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(二) 国内对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的研究 | 第20-23页 |
第二部分 股份支付会计问题 | 第23-50页 |
一、对股份支付会计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简要论述 | 第23-25页 |
(一) 对股份支付会计确认的简要论述 | 第23-25页 |
(二) 对股份支付会计信息披露的简要论述 | 第25页 |
二、股份支付计量属性的选择 | 第25-33页 |
(一) 计量属性 | 第26-28页 |
(二) 股份支付计量属性的选择:技术视角 | 第28-31页 |
(三) 股份支付计量属性的选择:社会视角 | 第31-33页 |
三、股份支付计量日的选择 | 第33-35页 |
(一) 股份支付计量日的选择:交易的借方视角 | 第33-34页 |
(二) 股份支付计量日的选择:交易的贷方视角 | 第34-35页 |
四、股份支付公允价值的计量 | 第35-44页 |
(一) 一般原则 | 第36页 |
(二) 期权定价模型 | 第36-40页 |
(三) 期权定价模型在非上市企业和新上市企业中的应用 | 第40页 |
(四) 内在价值对公允价值替代的特殊情况 | 第40-41页 |
(五) 对员工股份期权采用期权定价模型 | 第41-43页 |
(六) 股份支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| 第43-44页 |
五、股份支付的其他计量问题 | 第44-50页 |
(一) 附有给予条件 | 第44-45页 |
(二) 对股份支付条款和条件的变更 | 第45-46页 |
(三) 股份期权的复载 | 第46-47页 |
(四) 现金结算 | 第47-50页 |
第三部分 股份支付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| 第50-63页 |
一、影响股份支付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因素分析 | 第50-54页 |
(一) 公司治理结构 | 第50-51页 |
(二) 业绩评价与股份支付方案 | 第51-52页 |
(三) 政策与法律环境 | 第52-53页 |
(四) 企业家市场 | 第53页 |
(五) 资本市场 | 第53-54页 |
二、股份支付会计准则中外比较 | 第54-58页 |
三、实施《股份支付》准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| 第58-59页 |
(一) 股份支付制度难以有效推行 | 第58页 |
(二) 某些交易的会计处理无据可依 | 第58页 |
(三) 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| 第58-59页 |
(四) 利润操纵 | 第59页 |
四、股份支付案例分析 | 第59-63页 |
(一) 案例简介 | 第59-60页 |
(二) 案例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四部分 对促进《股份支付》准则有效实施的建议 | 第63-72页 |
一、有效推行股份支付制度 | 第63-66页 |
(一)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| 第63-64页 |
(二) 建立有效、可行的业绩评价机制 | 第64页 |
(三) 合理设计与严格执行股份支付方案 | 第64-65页 |
(四)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| 第65页 |
(五) 建立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 | 第65-66页 |
(六) 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 | 第66页 |
二、完善《股份支付》准则 | 第66-69页 |
(一) 适时修订《股份支付》准则 | 第66-67页 |
(二) 适当细化、规范行文 | 第67-68页 |
(三) 全面考虑业务的实际情况 | 第68-69页 |
三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职业教育 | 第69-70页 |
四、加强监督、加大执法力度 | 第70-7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后记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