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1 前言 | 第16-41页 |
·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| 第16-20页 |
·对免疫细胞的调节 | 第17-19页 |
·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| 第19页 |
·对补体系统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·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| 第20页 |
·多糖作用机制 | 第20-25页 |
·多糖作用的受体 | 第20-22页 |
·细胞信息传导 | 第22-24页 |
·多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·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| 第25-29页 |
·单糖组成 | 第25-26页 |
·糖苷键类型 | 第26页 |
·溶解度和粘度 | 第26-27页 |
·取代基 | 第27页 |
·分子量 | 第27-28页 |
·核心寡糖片段 | 第28-29页 |
·高级结构 | 第29页 |
·细菌胞外多糖 | 第29-38页 |
·胞外多糖的概念 | 第30页 |
·胞外多糖的物理性质 | 第30-31页 |
·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 | 第31页 |
·胞外多糖的功能 | 第31-32页 |
·革兰氏阴性菌胞外多糖的结构 | 第32页 |
·革兰氏阴性菌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| 第32-34页 |
·胞外多糖的合成机制 | 第34-35页 |
·重要的细菌胞外多糖及其应用 | 第35-38页 |
·南极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| 第38-41页 |
2 产胞外多糖南极海洋菌的分离筛选和菌种鉴定 | 第41-5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菌株 | 第42页 |
·基础培养基 | 第42页 |
·试剂 | 第42-43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43页 |
·产胞外多糖南极细菌的筛选 | 第43-44页 |
·产胞外多糖南极海洋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 | 第44页 |
·南极海洋菌S-15-13 总DNA 的提取 | 第44页 |
·PCR 反应 | 第44-45页 |
·琼脂糖电泳分析 | 第45页 |
·DNA 序列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结果 | 第45-53页 |
·产胞外多糖南极海洋菌的筛选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5 株产糖南极海洋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| 第46-48页 |
·单菌落直接PCR 扩增结果 | 第48页 |
·南极海洋菌S-15-13 的序列分析结果 | 第48-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6页 |
3 南极海洋菌 S-15-13 产胞外多糖的实验室培养及100L 发酵条件 | 第56-68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57-61页 |
·菌株 | 第57页 |
·基础培养基 | 第57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57页 |
·南极海洋菌 S-15-13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·南极海洋菌 S-15-13 发酵液中总糖和多糖的测定 | 第58-59页 |
·不同培养条件下南极海洋菌 S-15-13 生长及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·南极海洋菌S-15-13 100L 发酵条件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 | 第61-66页 |
·不同培养时间下南极海洋菌S-15-13 的生长及多糖含量 | 第61-62页 |
·不同碳源及不同浓度碳源下南极海洋菌S-15-13 生长和多糖含量 | 第62页 |
·不同培养温度、起始pH 和NaCl 浓度下南极海洋菌S-15-13 生长和胞外多糖含量 | 第62-65页 |
·南极海洋菌 S-15-13 放大培养生长进程以及多糖产量 | 第65-66页 |
·讨论 | 第66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4 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 | 第68-80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8-72页 |
·菌株 | 第68-69页 |
·培养基 | 第69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69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提取 | 第69-70页 |
·南极适冷菌胞S-15-13 胞外多糖脱蛋白方法的选择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70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70-71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纯度鉴定 | 第71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| 第71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| 第71-72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中糖含量的测定 | 第72页 |
·结果 | 第72-77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确定 | 第72-73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果 | 第73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纯度鉴定结果 | 第73-76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| 第76-77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 | 第77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的糖含量 | 第77页 |
·讨论 | 第77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-80页 |
5 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 EPS-Ⅱ的结构解析 | 第80-9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80-83页 |
·样品 | 第80-81页 |
·试剂 | 第81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81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的测定 | 第81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甲基亚磺酰甲基钠的制备 | 第82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 EPS-Ⅱ的甲基化反应 | 第82页 |
·全甲基化EPS-Ⅱ乙酰化反应及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的二维核磁共振谱的测定.. | 第83页 |
·结果 | 第83-97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红外光谱的特征峰 | 第83-84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单糖组成 | 第84-86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的甲基化分析的结果 | 第86-89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核磁共振谱的解析 | 第89-96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中甘露糖残基异头碳的构型. | 第96-97页 |
·讨论 | 第97-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99页 |
6 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免疫活性 | 第99-118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| 第99-105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99-100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100页 |
·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| 第100-101页 |
·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实验 | 第101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多糖 EPS-Ⅱ对小鼠肉瘤5180 的抑制实验 | 第101-104页 |
·统计学处理 | 第104-105页 |
·结果 | 第105-112页 |
·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结果 | 第105-107页 |
·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试验结果 | 第107页 |
·荷瘤小鼠体征状况 | 第107-108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对小鼠肉瘤5180 的抑制效果 | 第108-109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结果 | 第109-110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对荷瘤小鼠外周血WBC 水平的影响结果 | 第110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EPS-Ⅱ对荷瘤小鼠增殖细胞核抗原、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和S-100 阳性表达影响的结果 | 第110-112页 |
·讨论 | 第112-117页 |
·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7 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低温保护作用 | 第118-12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118-120页 |
·菌株 | 第118-119页 |
·基础培养基 | 第119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低温保护作用的测定 | 第119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降低冰点作用的测定 | 第119-120页 |
·结果 | 第120-124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低温保护作用 | 第120-121页 |
·南极适冷菌 S-15-13 胞外多糖的降低冰点作用 | 第121-124页 |
·讨论 | 第124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8 结论 | 第126-130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的分离筛选及分类地位 | 第126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培养条件以及100L 发酵条件 | 第126-127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 | 第127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及其结构 | 第127-128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免疫活性 | 第128页 |
·南极适冷菌S-15-13 胞外多糖的低温保护作用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发表文章 | 第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