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--环境监测论文--海洋监测论文

洪水及截流对长江入海悬浮有机质分布和扩散的影响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前言第10-11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11-21页
   ·陆架边缘海颗粒有机碳研究的进展第11-16页
     ·颗粒有机碳定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·颗粒有机碳的分类第13页
     ·颗粒有机碳的来源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颗粒有机碳来源的判别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·分子示踪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·碳稳定同位素法第14-16页
   ·海洋氮循环研究简析第16-17页
   ·本论文研究区域概况第17-20页
     ·长江口自然环境第17-18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自然环境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0-21页
第二部分 实验方法第21-30页
   ·采样方法第21页
   ·分析方法第21-30页
     ·悬浮体称量第21页
     ·碳、氮元素分析方法——干式燃烧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·试剂和仪器第22页
       ·工作原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分析过程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Vario EL-III 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有机碳、氮含量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验证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碳、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·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——封管法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试剂和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分析步骤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MAT-251 型质谱仪测碳稳定同位素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验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·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——连续流装置第29-30页
第三部分 1998 年特大洪水对长江颗粒有机质在黄东海扩散的影响第30-50页
   ·南黄海和东海站位分布第30-31页
   ·结果第31-43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秋季盐度分布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秋季 TSM 分布特征第32-34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 POC 和 PN 分布特征第34-37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颗粒有机质中碳氮质量分数及其 C/N 比值分布特征第37-40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颗粒有机质δ~(13) C 与δ~(15) N 分布特征第40-43页
   ·讨论第43-49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水动力环境是悬浮体分布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第43-44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 POC、PN 质量浓度、TSM 浓度和盐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44-46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颗粒有机质 C/N 分子比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含义第46-47页
     ·黄东海颗粒有机质δ13C 与δ15N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第47-49页
   ·小结第49-50页
第四部分 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 TSM 及 POC、PN 的分布特征第50-60页
   ·长江口调查站位第50-51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51-59页
     ·悬浮体和颗粒有机碳氮质量浓度及其平面分布特征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·表层 TSM 和 POC、PN 质量浓度及其平面分布特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底层 TSM 和 POC、PN 质量浓度及其平面分布特征第52-53页
     ·POC、PN 质量分数及其分布特征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表层 POC 和 PN 质量分数及其分布特征第54页
       ·底层 POC 和 PN 质量分数及其分布特征第54页
     ·悬浮颗粒有机质 C/N 比值及其指示意义第54-55页
     ·有机碳氮质量浓度与总悬浮体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第55-57页
     ·三峡截流前后悬浮体 TSM 及 POC、PN 的比较第57-59页
   ·小结第59-60页
结论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7页
致谢第67-68页
研究成果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
下一篇:从滕固看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建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