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
摘要 | 第1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·国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| 第9页 |
·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| 第9-10页 |
·榆林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| 第13-15页 |
·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·小结 | 第17-18页 |
2 基础理论回顾 | 第18-31页 |
·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·旅游地系统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“点—轴系统”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旅游区位论 | 第21-22页 |
·“核心—边缘”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生态位理论 | 第24页 |
·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的组成 | 第24-26页 |
·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体系 | 第25页 |
·旅游市场空间结构体系 | 第25-26页 |
·旅游交通空间结构体系 | 第26页 |
·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旅游目的地区域 | 第28页 |
·旅游区 | 第28页 |
·旅游客源地市场 | 第28页 |
·旅游节点 | 第28-29页 |
·旅游循环路线 | 第29页 |
·出入口通道 | 第29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榆林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| 第31-51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榆林市旅游资源特色 | 第31-33页 |
·旅游资源分类 | 第33-34页 |
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4-37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体系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市场现状 | 第37-38页 |
·榆林旅游市场在全省的地位 | 第38-39页 |
·榆林市域客源市场与周边市场的空间关系 | 第39-41页 |
·榆林市域内部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 | 第41-42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交通空间结构体系分析 | 第42-48页 |
·拓扑图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·一级拓扑图结构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二级拓扑图结构分析 | 第44-47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交通存在的具体问题 | 第47-48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| 第48-50页 |
·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成熟 | 第48-49页 |
·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| 第49页 |
·生态环境脆弱,容量有限 | 第49-50页 |
·旅游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弱 | 第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4 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思路 | 第51-60页 |
·榆林旅游发展定位 | 第51-52页 |
·榆林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理念 | 第52-53页 |
·布局思想 | 第52页 |
·布局原则 | 第52-53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布局 | 第53-55页 |
·榆林市域空间动态拓展 | 第55-59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发展主轴建构 | 第55-57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次级发展轴线建构 | 第57-58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空间高级节点向低级节点的辐射扩散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5 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实现途径 | 第60-73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空间布局优化举措 | 第60-63页 |
·旅游中心地体系构建 | 第60-61页 |
·旅游分区建构 | 第61-63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的开拓 | 第63-65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交通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 | 第65-68页 |
·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| 第68-72页 |
·榆林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| 第68-69页 |
·榆林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 | 第69-70页 |
·政策保障 | 第70-72页 |
·小结 | 第72-73页 |
6 结论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
图录 | 第78-79页 |
表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