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| 第1页 |
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| 第2-3页 |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测井知识简介 | 第10页 |
·测井系统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 | 第11页 |
·项目的背景和创新点 | 第11-13页 |
·论文的结构 | 第13-15页 |
2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 | 第15-40页 |
·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几种基本变换 | 第15-17页 |
·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| 第15页 |
·z变换及性质 | 第15-16页 |
·离散傅里叶变换 | 第16-17页 |
·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| 第17-21页 |
·数字滤波器的数学表达式 | 第17-18页 |
·数字滤波器的分类 | 第18页 |
·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| 第18-20页 |
·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概述 | 第20页 |
·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| 第20-21页 |
·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| 第21-25页 |
·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| 第21-22页 |
·模拟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| 第22-23页 |
·双线性变换法 | 第23-24页 |
·数字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| 第24页 |
·数字高通滤波器的仿真 | 第24-25页 |
·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条件和特点 | 第25-32页 |
·线性相位滤波器的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线性相位条件的证明 | 第26-28页 |
·线性相位FIR滤波器幅度特性Hg(w)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·线性相位FIR滤波器零极点的分布特点 | 第30-31页 |
·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| 第31-32页 |
·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 | 第32-40页 |
·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概述 | 第32页 |
·理想滤波特性的傅立叶级数逼近 | 第32-33页 |
·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截断误差特性分析 | 第33页 |
·几种常用的窗函数 | 第33-36页 |
·滤波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| 第36-37页 |
·用窗函数法设计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步骤 | 第37-38页 |
·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仿真 | 第38-40页 |
3 CBL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| 第40-44页 |
·CBL井下信号的特点 | 第40-41页 |
·方案分析与选择 | 第41-42页 |
·CBL信号处理电路的系统总体设计 | 第42-44页 |
4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| 第44-61页 |
·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| 第44页 |
·中央处理器DSP芯片TMS320VC5402 | 第44-51页 |
·中央处理器(TMS320VC5402)芯片的基本结构 | 第45-46页 |
·中央处理器(TMS320VC5402)芯片的总线结构 | 第46-47页 |
·中央处理器(TMS320VC5402)芯片的存储器结构 | 第47-48页 |
·TMS320VC5402的基本硬件设计 | 第48-51页 |
·存储器 | 第51-52页 |
·数据存储器CY7C1020V | 第51页 |
·程序存储器AM29LV400B | 第51-52页 |
·A/D转换电路 | 第52-56页 |
·先进先出存储器(FIFO) | 第56-57页 |
·CPLD控制电路 | 第57-58页 |
·电路整体设计 | 第58-61页 |
5 系统的软件设计 | 第61-77页 |
·DSP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| 第61-62页 |
·CCS集成开发环境的特征 | 第61页 |
·CCS开发环境中的编程方法 | 第61-62页 |
·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| 第62-63页 |
·DSP模块的设计 | 第63-68页 |
·TMS320VC5402的外部总线特征 | 第63-65页 |
·DSP芯片的I/O配置 | 第65页 |
·DSP芯片的初始化 | 第65-66页 |
·DSP存储空间的分配 | 第66页 |
·DSP的工作方式 | 第66-68页 |
·A/D转换模块设计 | 第68页 |
·信号处理子程序 | 第68-73页 |
·CBL信号的特征 | 第68-69页 |
·软件滤波的方法 | 第69页 |
·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| 第69-71页 |
·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| 第71-73页 |
·CPLD控制电路的程序设计 | 第73-75页 |
·DSP的抗干扰处理 | 第75-77页 |
·硬件抗干扰措施 | 第75-76页 |
·软件抗干扰措施 | 第76-77页 |
6 结论 | 第77-82页 |
·信号的产生 | 第77页 |
·信号的处理 | 第77页 |
·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总结 | 第77-80页 |
·今后的工作 | 第80页 |
·未来的展望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附录 | 第85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9页 |